“保險版”以房養老試點已經滿一年了,據說試點地區北京(樓盤) 、上海(樓盤) 、廣州(樓盤) 、武漢(樓盤) 等地截至目前僅有22戶居民,由此可見市場認可度很低。
“保險版”以房養老試點已經滿一年了,據說試點地區北京(樓盤) 、上海(樓盤) 、廣州(樓盤) 、武漢(樓盤) 等地截至目前僅有22戶居民,由此可見市場認可度很低。
以房養老不容樂觀
按照某機構投保單的費率表,100萬元的房產,如果投保人是60歲的男性,未扣除相關費用的情況下,每個月能拿到的養老金是2514元。如果投保人是60歲的女性,未扣除相關費用的情況下,每個月能拿到的養老金是2082元。老人投保時年齡越大,養老金的金額越高,80歲的男性老人,100萬元的房產,未扣除相關費用的情況下,每個月能拿到的養老金是5989元。
“保險版”以房養老具有鮮明的特征,它為投保人提供養老金的周期與生命等長;投保人在身故前享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投保人身故后,房產處置的剩余所得將會返還給繼承人。產品看起來挺有誘惑力,為什么不能被市場所接受呢?實際上,不單是“保險版”以房養老產品受冷遇。早前有銀行發行了特色業務卡,就是養老按揭,客戶可以用自己或子女的房產作為抵押,然而產品同樣鮮有嘗試者。所以,就算保險版“以房養老”全面推開,有子女的家庭一般也不會參加這類保險產品,因此能有多少市場很難把握,前景不容樂觀。
業內人士認為,“以房養老”的出現,等于割裂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系,可能會影響老人與子女間的感情。不過,一些有房子的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和高齡老年群體有可能會參加,將此作為退休養老金的補充,這筆“額外”的以房養老的收入可以保證老人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但估計參與的人數也不會太多。
擔心吃虧爭議頗多
在眾多養老方式中,“以房養老”爭議頗多,雖然它的確是增加養老資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減輕子女負擔的不錯選擇,但試點一年多來,這一新型養老模式似乎并未得到市場認可。
以房養老,指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人,將其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金融機構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作為新推出的一項養老舉措,“以房養老”可以給老人帶來很多利好。據中新網房產頻道的調查結果顯示,36.1%的網友認為“以房養老”可以拓寬老人養老資金來源,23.3%的網友認為可以緩解子女生活壓力,認為可以“緩解社會經濟壓力”和“避免房產遺產糾紛”的網友分別占到了17.8%和15%。
這些數據讓人們看到了“以房養老”的確可以給老人及他們的家庭帶來不少好處,但叫好的新政為何遭遇著不叫座的尷尬。同樣,調查還顯示,不看好這一政策的網友占到了57.1%,看好的占比為42.9%。
其中,32.4%的網友擔心如果房價上漲,接受“以房養老”的老人可能吃虧,31.3%的網友則認為,目前的房屋評估制度還不規范,公正難以保證,另有26.7%的網友認為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相關業務還不成熟,在條款制定和執行方面難免有不足之處。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傳統觀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據悉,受我國傳統養老觀念影響,大部分老百姓對于以房養老的認同度不高。
傳統觀念影響推行
據了解,所有老人都可以選擇“以房養老”這種養老方式。這是一種增加養老資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的選擇。不過,“以房養老”更適用于那些養老資金不足的老人,也適合于為了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體面、更加有尊嚴而籌集更多養老資金的老年人。
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以房養老”產品的市場潛力似乎不容低估。“銀發浪潮”來襲,諸多老人亟待解決養老后顧之憂,大量存量房產需要盤活,以房養老不僅可以完善社保體系,也能減輕老齡化加速對經濟發展的沖擊。
不過,在傳統觀念的主導下,多數人是過不了“觀念坎”這一關的,這讓很多有需求的老人擺脫不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有專家指出,對于一部分適合“以房養老”條件的人群來說,有必要理清認知誤區,即這是一項選擇性養老產品,通過讓渡房產獲得改善型養老待遇,并非拿房子換基本養老待遇。
據悉,目前選擇“以房養老”的老年人,大部分是鰥寡孤獨老人、失獨老人以及擁有兩套以上房產的老人。他們可以把一套房產反向抵押給保險公司,以獲得更多用于養老的資金,以供有生之年頤養天年。總的來說,可以認為選擇“以房養老”的老人,大部分是有需求的特定群體,至少目前還不是大眾化的養老保障選擇。
但不爭的一個事實是,在越來越開放和多元的社會結構下,如何養老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概念。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更多樣的養老方式會被人們逐漸接受。
賣大買小差價養老
除了“以房養老”外,大家更青睞于跟房子有關的哪種養老方式呢?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傾向于“誰養老誰繼承房屋”和“賣大房買小房,用差價養老”這兩種養老方式的網友較多,占比分別為27.3%和25.3%。
在“目前制約以房養老推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上,調查的結果顯示,30.9%的網友認為是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制約,27%的網友歸因于金融機構業務條款、配套機制等不健全,21.9%的網友認為是政策適用人群范圍窄。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結果則顯示,選擇上述三項的網友占比分別為42.9%、 46.9%和45.4%。可以看出,在養老方式上,更多人傾向于“賣大房買小房”,以賣房差價養老,既緩解了子女的生活壓力問題,又不必再擔心房價上漲,失去升值機會。
同時,“以房養老”產品遇冷,還反映出人們對制度設計、操作標準方面的顧慮。例如,“上漲收益怎么算?誰說了算?房子被拿走,保險公司或銀行就會占據話語主動權。而一線城市房子漲價潛力較大,將來老人在分享房屋上漲收益時很容易被縮水。”這些都是咨詢者所擔憂的。
而目前,這項涉及保險、銀行、房產評估第三方機構的業務并未實現“無縫對接”。許多房產評估、中介機構并未涉足這項業務,沒有統一標準,更容易產生糾紛。所以,才會讓人覺得,與其選擇“以房養老”還不如選擇“賣大買小”來得實在。
以房養老路有多遠
據悉,不少國家都采取“以房養老”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銀監會也就此展開了專項調研,但是由于我國現有的制度是房屋產權70年,使得“以房養老”推行受阻。根據《房地產管理法》,土地使用權的續期必須重新批準,重新繳納土地出讓金,否則土地使用權及其附著建筑物都將被政府無償收回。
實際上,“以房養老”更大的問題還在于房地產市場,這使得“以房養老”注定是充滿無限風險的:如果房價上漲過快,則養老者要吃大虧;如果價格形勢急轉直下,銀行機構又要當冤大頭。在充滿變數的房地產市場里,看漲或者看跌的結果都無法使得雙方在價格問題上達成一致。
而目前在美國一些國家,類似“以房養老”的做法比較普遍。許多美國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為了自己養老而購買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給年輕人使用,利用年輕人支付的房租來維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以房養老”已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一種最有效的養老方式。那么,我們離“以房養老”還有多遠?
由于中國人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影響,加之長期以來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許多老年人把自己的養老問題幾乎全寄托在了兒女的身上,相反卻很不注意自己的積蓄,包括儲蓄存款和房產之類,甚至為了支持兒女的婚姻家庭和事業,早早地就把自己的房產給賣掉了,自己所留積蓄很少,卻把大部分送給了兒女用,因而直接導致了絕大多數中國老年人一無存款、二無房產,最后連最基本的養老都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