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股中肯定有垃圾股或績差股,但如果把題材股等同于垃圾股或績差股,那肯定犯了真理跨前一步的錯誤。
題材股中肯定有垃圾股或績差股,但如果把題材股等同于垃圾股或績差股,那肯定犯了真理跨前一步的錯誤。在滬深股市,不買藍籌績優股,過度炒作題材股確實有風險。但是,拋開內幕信息和操縱股價之類的違規行為,不炒作題材股,則是萬萬不行的,你的炒股收益率會落后平均收益率。據統計,股災以來已有16個股票創了新高。幾乎都是題材股,依次是并購重組占了一半,其次是新能源、鋰電池、互聯網等等。
題材股之所以有生命力且經久不衰,就在于題材的特點與股票的特點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朝前看、炒未來。題材股目前業績一般都比較差,有的題材股就是炒十年也不一定變成績優股,但是,在一堆題材股面前,其中的一部分哪怕是少部分,是有可能烏雞變鳳凰的,是有可能今后變績優股的,這就是炒作的根據和理由——美好預期加不確定性。投資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穩健型的,買股票希望買業績優、確定性的,這部分投資標的以銀行、券商為主;一部分是冒險激進型的,滬深股市散戶投資者起碼一半以上屬于這類。所以,在滬深股市,相比美歐國際股票市場,題材股特別受重視。如果不了解國情,硬性規定或指導股民炒績優股等等,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何況,題材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確實能夠轉化為績優股,比如國資改革、借殼重組、產業轉型,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幾十萬億的國資,要通過重組、借殼,轉變成上市公司資產。有個別媒體懷疑國有資產裝進上市公司不會大幅提高公司業績,甚至說國有資產沒有優質資產,重組上市公司不會明顯好轉。對此,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從制造業、重工業向高科技、互聯網、服務業轉型是必然的,傳統國營企業正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轉型,換主業。如果連這點你都不敢相信,那么我們還能信什么?買什么股票?同樣,互聯網、工業4.0、新能源、新技術、軍工股、環保股等上市公司今天的業績可能很差,但它代表今后產業發展方向,其中的部分上市公司能夠轉變成績優股。當然,也會有轉型失敗,成為ST甚至退市的股票。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選擇有題材,而且題材越新、科技含量越高、越獨特的股票。作為金融業幾十年專業工作者,筆者不想否認銀行業為代表的績優藍籌股的投資價值。但是,這種投資類似于債券投資,有確定性、安全性,但是成長性、想象空間有限,它適合養老金、社保基金、境內外戰略投資機構的選股思路。而希望到股市博一把、賭一把的散戶投資者,會優先選擇題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