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十年間翻番的目標,這就要求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7.2%。如果“十二五”期間的增速為7.8%,也就意味著未來“十三五”期間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需要維持在6.5%以上。
關于外界流傳的“十三五”期間6.5%的經濟增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稱,這是一個測算依據,并不是一個目標。至于最后目標怎么確定,要到明年3月份確定。
楊偉民是在11月9日國新辦舉辦的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有關情況吹風會上發表上述觀點的。
由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下稱“建議”)提到經濟翻番的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由于2011-2014年,中國的GDP增速分別為9.49%、7.75%、7.69%、7.27%。楊偉民說,如果今年(2015年)經濟增速為7%左右,可能這十年的前五年大體上經濟增長7.8%左右。
要實現十年間翻番的目標,這就要求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7.2%。如果“十二五”期間的增速為7.8%,也就意味著未來“十三五”期間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需要維持在6.5%以上。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曾提到,“十三五”時期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建議沒有明說,但這個目標通過文字表述出來了。按照目前的測算,如果今年增長6.9%,要實現翻番目標,未來五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在6.543%。如果今年能實現7%的增長,那么增速大概是6.523%,這是實現翻番的底線。
楊偉民表示,按照我們國家制定規劃固定的程序,中央提出建議,最后國務院提出規劃綱要,報次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目標肯定會充分考慮到實現翻番的要求和6.5%的底線,最后的目標怎么確定,還要到明年3月份確定。
建議中提到,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測,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左右。按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9%計算,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年均需轉戶1600多萬人。現在,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問題是這7.5億人口中包括2.5億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帶來一些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楊偉民說,現在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條件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農民工增長速度在下降。未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會放慢,我們城鎮化率取決于進城農民工的數量。現在這種城鎮化的模式,是只能到城市打工、經商、就業,但是不能在城鎮落戶的城鎮化的模式,在全局上制約著中國經濟增長。
“招工難”,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他認為,還有一個過去研究得不夠的方面是,農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干到40歲左右就離開城市,回到原籍了。這意味著每一個農民工一生的勞動年齡時間比在城市的就業人口少了接近20年。農民工回到農村,農業是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從高生產率的部門流回到低生產率的部門,這阻礙著經濟的發展。
此外,還有城市住房改革。楊偉民說,上一輪1998年開始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以城鎮戶籍人口的公有住房產權化為主要方向。現在房地產市場調整,城鎮住房已經到了一個調整的階段,戶籍人口的家庭,不一定都有產權房,不過住房基本上都得到了滿足。如果考慮到外地非戶籍人口擁有房子的情況很少,所以這樣會產生很大的住房需求。
“農民工市民化或者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水平,在宏觀上、全局上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所謂城鎮化是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或者最重要的動力,其實主要體現在農民工如何從現行的只就業不落戶變成真正和城市居民融入到一起。”楊偉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