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先恢復前期暫緩發行的28家已繳款的企業的發行,并考慮年底前重啟IPO。
11月6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先恢復前期暫緩發行的28家已繳款的企業的發行,并考慮年底前重啟IPO。同時改革新股發行體制,取消新股申購預繳款制度。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因A股巨幅波動而暫停了4個月之久的IPO終于得以恢復,而發行制度的改變將減緩打新的“流動性虹吸效應”,新股無風險高回報將成過去時。
打新存跌破發行價風險
此次新股發行制度對承銷制度有較大改革。比如,取消現行新股申購預先繳款制度,改為確定配售數量后再進行繳款;公開發行2000萬股以下的,取消詢價環節,由發行人、主承銷商協商定價。
華泰證券分析師張晶表示,之前IPO集中發行的弊端就是每逢新股發行時,大量的資金因為參加打新而被鎖定,從而導致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股市因此出現不必要的震蕩。所以需要改革新股發行時打新資金凍結問題,避免打新抽走市場流動性,以減緩新股發行給市場帶來的沖擊。
2015年已發行的新股中簽率通常不足1%,即意味著打新凍結資金超過了實際申購規模100倍。雖然預繳款有利于控制風險,但資金利用效率極低。這次取消新股申購預先繳款,除了減少打新帶來的舊股賣壓,也將解決巨額打新資金凍結對于貨幣市場的擾動。
另外,現行的發行制度規定了新股定價的估值上限,新股發行價格通常顯著低于市場價格,存在制度套利空間,使得打新收益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無風險利率。上半年股票市場持續上漲,新股回報率一度超過500%。
博時基金認為,在取消預繳申購資金后,與上半年相比,打新資金的利用效率將顯著提高,新股中簽率將進一步下降;同時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新股持有期收益率也將有所降低。
“小盤股取消詢價,改為由發行人和中介定價,也意味著小盤股IPO被低估程度可能將大幅減弱,打新的一二級套利收益下滑,打新很可能不再是無風險事件,需承擔跌破發行價的風險。”國泰君安分析師徐寒飛判斷。
滿倉打新成為可能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重啟IPO無需過度反應。
首先,重啟IPO的具體時間可能會是在年底以前而非現在;其次,小規模的IPO對于資金面并無顯著影響,今年的28家企業中小盤股居多,融資壓力不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啟IPO取消申購預先繳款卻仍保持市值配售制度,意味著持有股票擁有打新的權利,卻無打新成本。這也增強了投資者持有股票動力,滿倉打新成為可能。
在一部分市場人士看來,“國家隊”所持股份是當前A股市場“主力軍”,市值配售制度意味著將有更多“國家隊”的增量資金入市。繼全國社保基金與企業年金后,養老保險基金也即將登陸A股,新制度在為資本市場帶來長期投資資金而平抑市場波動的同時,也將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為,短期來看投資者對于IPO重啟影響的看法可能有分歧,但總體來看不會影響投資者信心,不會影響此輪行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