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迪表示,“一帶一路”與基建設施投資分不開,亞洲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空間,需要像亞投行這樣的機會,以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合作推動投資增長。
普羅迪表示,“一帶一路”與基建設施投資分不開,亞洲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空間,需要像亞投行這樣的機會,以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合作推動投資增長。
11月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盟教席教授、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前意大利總理羅馬諾·普羅迪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一帶一路”非常樂觀,打開了很多合作空間,“‘一帶一路’戰略下貿易肯定會增長,雙邊投資也會上升。”
普羅迪表示,“一帶一路”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交通成本的下降,但并不能馬上實現,需要一定時間,“目前我們看到大多數的交通方式都是依靠船運,鐵路運輸占比小,所以節省的成本還是有限的,鐵路運輸需要8-9天,船運是鐵路運輸的4倍時間?!?/p>
實際上鐵路的運輸時間不止八九天,以渝新歐中歐班列為例,全程需要14天左右,時間是海運的三分之一。
普羅迪稱,雖然運費帶來的差異不大,但向中國的鄰國傳遞出了積極信號,現在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反應熱烈,討論如何投資港口和工業園區等。這對亞洲是個積極正面的信號,同時“一帶一路”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談及歐洲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普羅迪告訴早報記者,歐洲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運輸方式,尤其是陸運對于沿線國家的政治要求高,一些小沖突可能就會讓火車停下來;二是與俄羅斯的關系,“鐵路運輸不可能穿越很多國家,盡可能多地從俄羅斯進入歐洲,中俄關系、俄羅斯與歐盟關系都很重要。”
普羅迪稱,“一帶一路”與基建設施投資也分不開,亞洲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空間,需要像亞投行這樣的機會,以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合作推動投資增長。
對于中歐關系,普羅迪認為,中國和歐洲如果需要產出更多成本,方法可能要采取點變化,更多地在國家層面上進行,而不是整個歐盟的層面,“未來中國和歐洲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再也不像以前是單一地依賴某一條路線了?!?/p>
數據顯示,2014年,中歐貿易額達到615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歐盟連續10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