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去年各大電商“雙十一”促銷活動銷售火爆,今年各大實體商場、百貨也紛紛以“雙十一”為噱頭進行各種打折優惠活動,許多消費者已準備好瘋狂“掃貨”。
由于去年各大電商“雙十一”促銷活動銷售火爆,今年各大實體商場、百貨也紛紛以“雙十一”為噱頭進行各種打折優惠活動,許多消費者已準備好瘋狂“掃貨”。那么消費者如何在這些線上線下推出的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中,避開消費陷阱,做到全面考量、理性消費?為此,廣西壯族自治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防范促銷陷阱,做到理性科學消費。
一是提防低價陷阱,下單前貨比三家?!半p十一秒殺”、“雙十一低價”、“雙十一特價賣場”等類似的低價促銷是商家常用手段,消費者不要輕易被低價所迷惑,低價很可能意味著商品質量“縮水”。消費者可以比較實體店和電商的促銷價格,看看是否真低價,再下單。此外,先提價再打折也是電商和實體商場促銷常用手段,消費者需擦亮眼,留意商品促銷前價格,是否真實享受到商品的折扣。
二是理性對待廣告營造出的熱銷假象,杜絕囤貨?!半p十一”期間,商家往往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廣告,特別通過轟炸式廣告營造出熱銷的假象。消費者不要輕信商家的表面宣傳,而要過濾掉帶有誤導性的宣傳用語如“已賣千萬件”“明日漲價”等;注意查看商品的描述和實拍圖,詳細了解商品的性能、質量、型號、數量等信息;其次,注意查看電商的信用評價和買家購物留言,不要盲目貪圖便宜而去購買或囤積商品。
三是防范微信朋友圈微商,采用第三方擔保支付。由于大部分個人注冊的微商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無信用擔保、無第三方交易平臺,進入門檻低,建立的好友也不一定是實名,缺乏完善的交易系統,一旦出現糾紛,其就可以直接刪除好友或者更換賬號逃避責任。因此,消費者在進行網購支付時,千萬不要通過個人賬戶轉賬、微信紅包等方式,建議采用第三方擔保支付。
四是注意商品的售后服務,保留好消費訂單信息、發票憑證等。網購一旦出現消費糾紛,常會遇到取證難、認定難、維權難等情況,因此消費者下單前要注意了解商品的售后服務,如是否適用7天無理由退貨、全國聯保還是店鋪保修、是否收費維修、保修期間來回運費由誰承擔、保修范圍及時間等情況并截圖保存,此外,包括相關商品規格、型號、功能和價格等信息頁面,商品交易(訂單)頁面也要及時取證,保留聊天記錄,以便發生問題后向工商部門或消委會進行投訴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