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里,“地產思想家”馮侖的“立體城市”項目可謂命途多舛,從其概念誕生至今,始終未能擺脫爭議、質疑和屢戰屢敗的困境,從廊坊到成都再到溫州,立體城市始終未能落地。現在,立體城市變身為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它能否逃脫以往無疾而終的魔咒?
處于停滯狀態的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的“立體城市壹號”或將以新面目示人。這一項目是馮侖多個“立體之城”計劃中僅存的一個。
10月28日,有消息稱位于西安西咸新區的立體城市項目立體城市壹號暫停銷售,并有進一步消息稱馮侖堅守多年的立體城市項目正式宣告結束,人員已經全部解散。
對于這一消息,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向馮侖進行了求證,馮侖對本報獨家回應稱“目前立體城市項目仍按計劃進行中”。不過,將不再按照立體城市原有模式開發,已經決定調整立體城市戰略方向,新的模式被稱為“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
負責立體城市開發的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體之城公司”)日后也將以開發“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為主。
過去幾年里,“地產思想家”馮侖的“立體城市”項目可謂命途多舛,從其概念誕生至今,始終未能擺脫爭議、質疑和屢戰屢敗的困境,從廊坊到成都再到溫州,立體城市始終未能落地。
現在,立體城市變身為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它能否逃脫以往無疾而終的魔咒?
變身垂直綜合體
知情人士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西安立體城市項目確實在按照原有計劃推進,但立體之城公司不會按照原有模式開發。
按照馮侖的想法,立體之城今后的開發模式是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用立體城市的理念做“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翱赡苁窃谲壍澜煌ㄅ赃叺囊粭潕装倜椎拇髽牵蛟於喙δ軓秃系木C合體?!鄙鲜鲋槿耸勘硎尽?/p>
“現在,立體之城公司主要完成西安項目,然后按照新的模式推行‘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實行兩條腿走路。”另一位接近萬通控股的人士透露,立體城市成都項目已經正式停止。
2013年,西安立體城市項目開工。據相關媒體報道,這一項目開工后僅僅推動了“立體城市壹號”項目,其余土地一直未動。
西咸立體城停工,源于資金問題。西咸立體城項目于2013年開工后就密集注冊了16家名稱為“陜西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某某)立體城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企業,這些公司分37次合計拿地678.65畝。其中有11家公司的股權對外質押。
實際上,注冊多個項目公司分拆拿地,是房地產公司常規的做法,特別是開發面積大的商業地產項目,融資壓力倍增,注冊多個項目公司,分拆拿地獲得多個土地證,每一塊地都可單獨估值然后抵押,比較靈活,資金回流也快。
長期負責立體城市運作的立體之城公司并不屬于馮侖任董事長的萬通控股,而是獨立存在,其背后出資股東涉及馮侖、嘉華東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鼎天卓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四川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
“立體城市資金投入大,但馮侖的資金實力似乎不足,不得不拉著其他開發商投資,但新區政府、合作伙伴承擔了太大風險,這種模式很難維持下去?!辟Y深地產專家薛建雄表示。
對于“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的發展計劃馮侖沒有過多透露。
隱匿的風險
2009年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最初選擇在河北廊坊、成都雙流、陜西西咸及浙江溫州等城市進駐。
2010年,馮侖就對媒體透露首個萬通立體城市將落子廊坊,預計2011年下半年開工。當時的規劃是在1平方公里土地上建造600萬平方米的建筑,整個項目總投資將達500億元。此后,鮮有項目推進消息傳來,甚至項目地址也甚少有人知道。2013年10月,馮侖對外承認廊坊項目夭折。據當時的報道稱,該項目僅僅是和當地政府達成了一個意向,隨后“就黃了”。
在另一落地城市成都,在最初受到重視后,政府的換屆讓立體城市陡生變局。2011年12月,立體之城公司與成都市雙流縣簽署了“天府生態健康城”投資合作協議,用容易理解的“天府生態健康城”概念代替具有未來色彩的“立體城市”概念。但與廊坊項目如出一轍,外界難得聽聞項目進展消息。中國房地產報從接近萬通的消息人士處確認,成都項目已經正式停止。
于2013年在西安啟動的被稱為“立體城市壹號”的項目也進展緩慢,并在今年6月傳來立體城市壹號停工消息。
今年5月,有自媒體爆料稱立體之城公司因內部經營情況不佳帶來了績效獎金拖欠等人事震蕩。萬通當時公開回應稱是為了加快西安項目進度,加強一線力量,進而縮減總部和分支公司人員。
“實際上對外宣傳了那么多落地計劃,如今只有西安項目在運作?!鄙鲜鲋槿耸勘硎?,現在西咸立體城市進展緩慢后,馮侖已經決定不再按照原有模式拓展新項目,立體城市將進入“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模式。
“垂直型理想城市綜合體”即為綜合體。不過,進入城區開發綜合體將面臨激烈競爭,商業地產項目關門事件亦是頻出,大房企都在紛紛轉型,萬通此時進入風險頗大。
目前,傳統的開發模式、商業業態面臨空前的失控與顛覆,企業都在謀劃轉型、跨界、突圍,馮侖在過去房地產的瘋狂歲月被譽為“地產思想家”,但其創新理念在這個人心思變的時期,似乎并沒有為同行提供清晰的路徑,如今再轉身已是滿目瘡痍。上述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