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上周五(11月6日)宣布重啟IPO以來的第一個交易日,大盤走勢讓市場暫時安了心。
證監會上周五(11月6日)宣布重啟IPO以來的第一個交易日,大盤走勢讓市場暫時安了心。
不過,券商并未延續上周的強勢,銀行股則接棒券商帶領大盤繼續沖高。
那么問題來了,券商股還能漲嗎?銀行股是“一日游”嗎?
“券商股值得優選”
從盤面上看,數據顯示,11月9日券商板塊跌跌幅1.05%,板塊內的25只標的中僅7只上漲。
不過,不論買方還是賣方還都很看好券商未來的表現。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日前就稱,由于券商股成為最強的龍頭、連續暴漲,考慮到獲利盤和三季度套牢盤的壓力,有可能面臨階段性震蕩整理,但是,IPO重啟所帶來資本市場正常化以及券商業務的全面恢復,有利于提升券商行業的中期景氣,所以,調整時仍值得優選。
從容投資的基金經理梁文康也認為,從成交量或環比的利潤增長來看,都支持券商走出一波行情。
梁文康解釋,實際上券商股最直接反映的是市場的牛熊。
從盤面上看,上證綜指已經四連陽,收復3600點。此外,11月9日,滬深兩市共成交約1.37萬億,放量明顯。同時,數據顯示,截至11月6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持續增加,已逾1.08萬億。
這些都顯示出市場逐漸回歸的熱情和人氣。
梁文康認為,看券商股的邏輯不用看它的市盈率,關鍵是看市場的牛熊,或者是短期的漲跌趨勢。“當市場有一波行情的時候,它往往會伴隨一個成交量的放大、換手率放大,然后融資額增加,這些很明顯都會增加券商的利潤。”
另一方面,從年初至今的漲幅來看,券商指數毫無疑問跌得最慘。數據顯示,券商板塊年初至今跌20.23%,在跌幅榜上“穩居第一”。
但是券商的高彈性是毫無疑問的。
國泰君安首席非銀金融分析師劉欣琦稱,上周券商板塊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上周上漲了26%,超額收益達到18.6%。自從10月降準降息以及券商三季報出來之后,就判斷四季度券商板塊將迎來基本面拐點。
此外,基于過去幾周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IPO開閘對于券商股的業績貢獻、以及支持國有資產證券化等相關政策有望出臺的預期等,國泰君安非銀金融團隊看好估值仍比較合理的券商板塊的投資機會。
“銀行股當下正是建倉良機”
11月9日,銀行板塊高開高走,強勢“接棒”券商股成為領頭羊,一路引領大盤漲逾2%。
從盤面上來看,當時銀行板塊內可交易的15只銀行股全線上漲,其中中信銀行 、寧波銀行和光大銀行漲停。
不少投資者擔心,銀行股只是“一日游行情”,質疑銀行股是否值得持有?
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股上漲只是低估值搶籌的邏輯,并且銀行股彈性不大,未必有持續性。
此外,還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有可能是機構為了打新加倉位,而不是投資性的,因為買的都是前期滯漲的基本面比較差的銀行。
不過,在梁文康看來,如果從做價值投資的角度,肯定應該配一些銀行股。而更簡單直接的來看,梁文康認為把錢存銀行還不如買銀行股,因為“銀行股的分紅已經高于一年定期的利息,其中可能還有一波牛市或者半牛市的行情,獲得一些超額收益”。
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鯤鵬在其最新報告中則稱,銀行年底行情啟幕,當下正是建倉良機。
馬鯤鵬給了7個理由:
1。短期內無法證偽的宏觀經濟企穩跡象,或是對宏觀經濟在托底政策作用下終將企穩的預期;
2。總體監管方向“由小到大、更有利于大股票”的變化;
3。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增量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關注一直不曾消失,場外配資清理已告一段落,在權益類資產賺錢效應重新顯現之后,增量資金回流應是大概率事件,而處于估值洼地的板塊,應是增量資金的首選;
4。銀行板塊自身的催化劑,重點在對不良資產證券化和混業經營的預期,包括從監管體系重構到銀行獲取更多的牌照、大幅拓展業務范圍;
5。不良貸款、政府債務等問題毫無預期差,年底前不會有黑天鵝事件爆發,三季報中隱約顯示部分區域性和前瞻性指標的企穩跡象;
6。大金融板塊同向波動規律明顯,短期內對券商板塊高漲的預期正好是對減倉銀行最好的掩護;
7。站在當前的估值水平,銀行向上的概率和空間遠大于向下。
此外,李少君11月9日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對于藍籌而言,銀行估值相對較低,IPO重啟及市場恢復有助于券商業績的同比改善,催化明確,所以市場正如其前期反復提示的,以券商為代表的金融板塊表現搶眼。不過,市場向上突破預計區間需增量資金流入,而這一點仍有待觀察。
“未來還是創業板的天下”
對于后市,張憶東認為,這個階段“持股強于持幣”。
張憶東表示,“愛在深秋”行情完美,而中級反彈進入補漲階段。雖然IPO重啟和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超預期可能引發擾動,但考慮到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上述“干擾”都不會終止中級反彈下半場行情。
張憶東解釋,此輪中級行情仍有望延續,至少有四點支撐:
(1)“放水”之后短期不必擔心經濟增長;
(2)近期內政外交亮點多,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3)錢多、經濟差,“被利用的牛市”的預期提升;
(4)空頭回補,特別是保險 、私募倉位仍能提升。
李少君也仍然堅持“中級反彈”,對大盤看至3800至4200點,對創業板看至3000點。
而市場似乎更看好成長股。
11月9日早盤,中小盤股一度表現疲弱,但很快在互聯網 、軟件等概念下強勢拉升。截至收盤,中小板漲1.71%;創業板漲2.38%,均超主板漲幅。
有業內人士稱,從9日盤面的表現來看,部分資金已經開始轉到中小盤,“未來還是創業板的天下”。
在李少君看來,對于成長股而言,一方面經歷了股災,部分真成長投資價值逐漸回歸;另一方面,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促進轉型預期仍確定,所以堅定看好真成長的長期投資機會。
不過,由于前期,成長股作為本輪反彈的“主力軍”,前期漲幅已經較大,張憶東認為,成長股在后續行情中的板塊相對收益未必占優勢。但是,優質成長股標的稀缺,而且轉型成長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也不會遭遇類似2010年10月或者去年年底那樣的大跌風險,可以繼續持有。
概念行業方面,張憶東中長期看好經濟轉型、新興產業 ,包括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核電、高鐵、新能源、機器人等)、現代服務業(傳媒、醫療保健、體育、旅游 、文化等)、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