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速和金融脫媒持續深入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銀行(601988,咨詢)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大。從16家上市銀行披露的三季報來看,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呈現攀升趨勢。
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速和金融脫媒持續深入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銀行(601988,咨詢)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大。從16家上市銀行披露的三季報來看,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呈現攀升趨勢。
不良延續“雙升”勢頭
上市銀行三季報顯示,四大行不良貸款依然保持上升態勢,其中農行不良貸款率已經突破2%至2.02%,而其他三大行維持在1.45%左右。四大行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末增幅區間在28%至43%,其中,中行不良貸款余額較去年末增幅最低。
此外,工商銀行(601398,咨詢)、農業銀行(601288,咨詢)和建設銀行(601939,咨詢)的不良貸款均超過千億元。其中,農行不良貸款余額1791.5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8億元;工行不良貸款余額1714.0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69.11億元;建行不良貸款余額1499.7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68.00億元。
上市股份制銀行不良率基本在1.3%至1.6%之間,其中,招行、興業銀行(601166,咨詢)不良率超過1.5%。具體來看,招行不良率為1.6%,興業銀行不良率為1.57%。上市城商行不良率相對國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銀行處于較低水平,目前不良率仍處于1%以下,其中,南京銀行(601009,咨詢)不良率為0.95%,北京銀行(601169,咨詢)不良率為0.94%,寧波銀行(002142,咨詢)不良率為0.88%。
對于不良率的攀升,興業銀行解釋稱,受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民間借貸、擔保鏈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個別行業信用風險有所加大,出現償債能力下降、資金緊張、資金鏈斷裂等情況的企業有所增加,導致公司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相應增加。
交通銀行(601328,咨詢)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許文兵告訴記者,企業盈利狀況的持續下滑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1至6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0.7%,一些重點行業的虧損面也有所擴大,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同時,許文兵認為,2014年以來,商業銀行逾期貸款增長較快,且逾期余額大幅超過不良余額,造成以逾期期限認定的不良貸款增加也是推動資產質量快速下滑的重要因素。
上半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493億元和5515億元,占比分別達到1.50%和3.69%,較年初增長0.25個和0.58個百分點,雙雙創出了近年來的新高。
風險抵御能力總體較強
除了不良貸款規模增幅較大,反映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普遍降幅明顯,三季度,中行和工行的撥備覆蓋率已逼近銀監會要求的150%的紅線。
不過,總體來看,目前銀行業資產充足水平和質量較高,撥備覆蓋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整體風險抵補和損失吸收能力較強。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較年初增長835億元至21662億元,推動貸款撥備率小幅提升至2.96%,較年初上升8個基點;撥備覆蓋率則受攤薄因素影響延續了近年來的下降趨勢,較年初降低33.67個百分點至198.39%,這也是2010年以來這一比率首次降到200%以下。許文兵認為,考慮到商業銀行的撥備仍較為充足,撥貸比和撥備覆蓋率依然遠高于監管要求,因此總體撥備水平尚屬合理。
從上市銀行已經披露的三季報來看,不良“雙升”的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未來資產質量的風險防范能力,部分銀行加大了撥備計提和核銷力度。
其中,浦發銀行(600000,咨詢)不良貸款率為1.36%,其撥備覆蓋率為248.67%;寧波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299.26%,較去年末增長14.09個百分點。
從撥貸比來看,中信銀行(601998,咨詢)不良貸款率為1.42%,較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撥貸比2.53%,較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而浦發銀行的撥貸比為3.39%。
同時,多位專家也指出,與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3%至5%的不良貸款率相比,我國的不良貸款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且伴隨銀行業市場化機制的不斷完善,銀行業風險抵御能力在逐漸增強,消化不良貸款的能力也在增強。
信貸風險相對可控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區域性、行業性信用風險暴露,四季度上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走勢向下的壓力還將持續存在。
許文兵認為,企業不良貸款或將繼續增長,且不良貸款集中的行業和領域有擴散趨勢。他表示,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增長仍會主導商業銀行未來資產質量走勢,但無論從實體經濟的要求還是從自身業務發展來說,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投入都會不斷增加。雖然這一舉措短期內可能會因小微貸款基數增大而增加不良貸款發生額,但中長期看有利于改善小微企業生存環境和經營狀況,從根本上改變小微企業不良率高企的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積累的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局部地區和部分領域金融風險聚集。從行業來看,受國內投資出口增速趨緩、產能過剩壓力增大、市場需求下滑等因素影響,金屬制品、電器機械、紡織等行業運行壓力加大,煤炭、光伏、鋼鐵、水泥、造船等相關產業流動資金相對緊張,加大了行業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的可能性。分區域來看,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分布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等區域,有逐步向其他地區蔓延的跡象。
為積極應對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各行今年以來均積極推進全面風險管理,不斷細化風險貸款監測預警,繼續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同時積極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工作,力圖以扎實的風險管理化解信貸風險隱患。
“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支持下,宏觀經濟走勢開始企穩、房地產市場出現好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逐步化解,這些因素均將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穩定形成正面支持?!痹S文兵表示。
據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預測,短期內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但仍處于可控范圍,預計全年不良貸款率可能上升至1.6%至1.8%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