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以來,所謂“資本寒冬”論,籠罩著整個互聯網圈。是不是真的寒冬,暫且不論,但是過去幾年互聯網過熱,卻是肯定的。從08年前后微博大戰、10年團購領域的百團大戰、12年前后一波硬件入口搶奪戰,每一波大勢到來,都會吸引來無數的創業者,爭先鞏后的加入戰場,當然這背后資本是第一推動力。
“90后CEO創業兩月融資1億”、“95后美女輟學創業估值5億”,這樣的新聞我們已經屢見不鮮,雖然其中不乏炒作的因素,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資本的過熱。2015年隨著李總理“互聯網+”論調一出,各種創客與資本再次找到新的戰場,傳統產業+互聯網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其中最大的一塊蛋糕——汽車后市場,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爭奪的焦點。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2015年上半年入場的汽車后市場的企業就高達100多家,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4年全年的總和。2014年11月,京東推出汽車保養O2O車管家,并先后投資易車網、博湃養車;2015年4月,阿里宣布整合旗下汽車業務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正式切入O2O汽車后市場。另外,如趕集、58等O2O企業也紛紛加入戰場,10月1日,趕集易洗車也正式與58旗下的呱呱洗車合并。汽車之家、易車等前市場企業,也早就開始布局后市場。還有一批像我是車主、典典養車這樣的初創者闖入了后市場戰場。
總體來說,現在市場上的后市場項目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其一、天貓、京東為代表的超級電商平臺。2014年11月,京東推出汽車保養O2O車管家,并先后投資易車網、博湃養車;2015年4月,阿里宣布整合旗下汽車業務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正式切入O2O汽車后市場。電商平臺具有巨大的流量優勢,但是線上業務與線下業務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流量能否變現是未知數。
其二、以趕集、58等為代辦的O2O領導企業。10月1日,趕集易洗車也正式與58旗下的呱呱洗車合并。雖然具有O2O基因與強大的線下團隊,但是目前58與趕集戰線拉得很長,能否全力以赴是制約這類平臺發展的關鍵。
其三、汽車之家、易車等垂直媒體推出的后市場項目。汽車之家已經運營后市場項目多年,去年更是將養車之家品牌獨立。垂直媒體擁有精準的用戶群體,線下團隊是其短板。汽車之家與易車目前已正處在媒體平臺向O2O平臺轉型的重要關口。
其四、途虎養車、我是車主、養車無憂等1+N模式。縱觀此類公司,不管是輪胎、車險、還是保養,都是先以垂直模式吸引用戶,然后再快速延長服務鏈條,來提高用戶粘性。以“我是車主”為例:憑借車險C2C競價模式切入市場,然后再推出各種車輛服務提高用戶粘度。
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下半年以來,一連串的汽車后市場O2O企業紛紛倒閉,行業開始進入了第一輪的洗牌。7月16日,上門洗車服務平臺車8網停止服務,距其創立僅僅四個月。在此之前,智富惠、云洗車、嘀嗒洗車等O2O項目相繼低調關門。表面上看這些企業都是資金斷鏈而倒閉,本質是其產品同質化、服務無創新點、企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盲目擴張。
從目前來看,不管是從洗車、美容、維修、還是車險等金融領域切入市場的后車企業都面臨著以下幾大問題:
其一:獲客成本極高
車主對于互聯網的使用習慣,過去基本只集中在前市場領域,也就是汽車之家、易車等垂直媒體做的事。用戶使用習慣決定了后車企業無法像電商企業一樣從互聯網上大規模獲取用戶。從目前來看,除了少數如違章查詢APP外,其他后車應用極少通過常規的投放渠道獲取用戶。過去O2O的地推模式模式也并不太適用后車應用。如美團、大眾等應用都擁有用戶聚合的消費場景,他們可以輕松通過與餐廳合作,大量獲取用戶。而不管是維修店、洗車店、美容店等單一店鋪每日的客流量都并不多,這就導致了后車企業在地推的時候面臨著高額人力成本與獲客效率極低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58代駕在去年世界杯期間,一大波BD守在北京后海的街上,瘋狂推送他們O元代駕的活動。這樣的地推方式,不管是消費場景、還是用戶聚合的問題就解決了。而后車企業在地推時,卻難以找到這種優勢的入口。
其二:用戶粘性低
從目前市場上存在的APP來看,不管是輪胎起家的途虎養車網、養護起家的典典養車、還是以C2C車險切入市場的我是車主,都難以解決用戶粘性低的問題。汽車后市場單一服務對于用戶都是極其低頻的,這就決定了大多數APP高額補貼進入了用戶手機之后,幾乎就沉默在用戶手機了。
其三:高額補貼刷單成性
互聯網圈流傳著一句話:“只要有補貼的地方,就會有刷單”。甚至市場上還有著一些靠刷各家平臺補貼過日子的職業刷客。從目前來看,各家平臺業務高度重貼,導致平臺方只能提高補貼來獲取用戶。另外一方面,從團購、到打車,用戶甚至已經習慣了補貼消費。雖然所有的后車企業都明白是補貼就如同飲鳩止渴,但是依然停止不了。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不是孤立的,業務重疊導致只能使用高額補貼的方法,獲客成本不停升高,資金鏈緊張,產品研發與服務上投入自然就減少了,而服務鏈條不延長就難以解決用戶粘性低的問題,從而導致不能像天貓、京東一樣攤低獲客成本。有數據顯示,電商企業的獲客成本超過200元,但是電商企業通過不停擴張產品類目,提高用戶粘度,從而降低了單個訂單的成本。顯然目前的后車企業難以做到這一步。
許多人或許會將上述問題歸結為流量、跟資金的問題。第一個方面看,如果是單純的流量問題,那么天貓、京東、汽車之家似乎就是這次比賽的勝者,顯然后車市場不是簡單的從左邊口袋拿到右邊口袋的問題。最近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的一篇文章在微博火了。這個身家數十億的企業家也在抱怨做新能源汽車錢不夠,資金對于任何企業從來都是不夠的,問題只是任何提高你的資金使用率。
從目前的情況預測,未來市場將會以下4點變化:
其一、資本收緊,加速行業洗牌。不管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創投領域看,未來新入局的后車創業者已經很難拿到融資,而不能挺過B輪的公司,未來處境也將相當危險,畢竟目前市場上,途虎養車網、典典養車都已經完成巨額的美金融資,我是車主等后進者也已經估值過億。
其二、油卡補貼將成新戰場。過去京東、當當以3C、圖書等標準品起家、美團、大眾將電影院作為爭奪核心,油卡跟加油站也將成為后車企業未來爭奪的重心。油站巨大的車流量與加油這個高頻行為,都是后車企業高效獲取用戶的必要條件。“1元看電影”的營銷手段,想必不久就將出現在油站。
其三、后車市場的爭奪必定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汽車行業是一個鏈條極長的行業,參考前市場的互聯網化過程,兩家上市公司成立到上市都超過了8年時間,汽車之家成立于2005年,另外一家公司易車更是成立于2000年。前市場的互聯網化只是相對簡單的信息渠道轉移,涉及到線下復雜的服務過程的后市場,用戶習慣的培養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四、平臺服務走向閉環。不管是從車險切入市場的我是車主、還是輪胎起家的途虎養車,未來必定將走向服務閉環,打造從違章查詢、加油、維修、保養、車險、救援等的一體化車輛服務平臺。僅靠單一業務的平臺都必定難以為繼。
其五、高頻粘用戶低頻出利潤。在汽車后市場中,未來眾多平臺必定將通過需要免費或低價的相對高頻服務(如加油、洗車、停車等)來黏住用戶,然后再通過低頻高價值的服務(車險、改裝等)來實現盈利。
汽車后市場單一服務都是低頻的,為了提高服務粘性就必須拉長服務鏈,完成閉環服務。所謂的重度垂直,在目前后車市場并不適用。對于用戶來說,一個APP能解決的問題,大部分是不會使用多個APP來解決。
對于用戶習慣還沒轉移的市場,用戶粘性就將決定其生死。例如十幾年前的電商市場,不管是易趣、淘寶都是全類目的平臺模式崛起,因為前期用戶來之不易,為了提高用戶粘性就必須增加品類,提高用戶重復購買。當用戶購買習慣逐漸培養之后,在平臺做不好的垂直領域才會產生新的機會。這也是現在除了天貓、京東外,還會產生韓都衣舍、駱駝、三只松鼠等垂直電商的原因。
全產品服務鏈條的構建也將成為目前后車企業的生死之戰,從目前來說,途虎養車似乎已經領先一步,我是車主、典典養車、養車無憂等也在積極追趕。
為了完成這一漫漫長路,除了需要足夠多的彈藥(資金)外,人才是其一的重中之中。劉強東不久前演講中說:“所有的失敗,最后都是人的失敗。”拉手、高朋火熱的時候,還沒有美團什么事情;當當拿到巨額風投的時候,劉強東還在中關村賣光盤。
互聯網領域都是“剩者為王”,誰將率先完成服務鏈條構建,誰就將在爭“王”之戰中,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