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供過于求 國企民企集體陷落】國內煤炭長期供過于求的局面應該不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煤炭“黃金十年”各種粗放的賺錢模式將不復存在。
國內煤炭長期供過于求的局面應該不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煤炭“黃金十年”各種粗放的賺錢模式將不復存在。
煤炭行業嚴重供過于求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煤炭嚴重供過于求,目前煤炭已經進入直銷時代了。”在昨天舉行的大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管理及服務創新論壇上,東煤交易董事長李洪國在接受采訪時說,傳統貿易商正在大量消失,一部分貿易商謀求向互聯網+煤炭交易轉型,或帶來新的機遇。
煤炭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煤炭電商平臺雖然發展勢頭較快,也有不少瓶頸需要突破。
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指數報收于379元/噸,繼續刷新發布以來的最低紀錄。近40家煤炭上市企業陸續披露的三季報顯示,32家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6家凈利潤報虧損。如此慘淡的業績背后是煤炭產能嚴重過剩,下游需求低迷。
“目前來看,煤炭產能嚴重過剩,運力也變得寬松。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格局已經形成。”李洪國表示,即便未來宏觀經濟回暖,煤炭需求量有所改善。國內煤炭長期供過于求的局面應該不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煤炭“黃金十年”各種粗放的賺錢模式將不復存在。
作為一名從傳統煤炭貿易商向煤炭電商轉型的人士,李洪國一直在研究煤炭供應鏈管理以及賣煤模式的創新:一方面,煤炭交易存在非標準化交易和熟人買賣的特點。另一方面在煤價低迷的情況下,跳過中間環節進行直銷已經成為市場發展的趨勢。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一些較早向電商轉型的煤炭貿易企業已積累了一定資源,確實占據了不少優勢。
然而,表面風光的煤炭電商企業實際發展過程中也充滿著波折。據安迅思向熟悉煤炭電商平臺調研獲悉,大部分煤炭電商平臺線上交易量均存在“刷數據”的情況。另外,煤炭供應鏈上的思維方式普遍比較傳統,對于互聯網的接受度不高,也令煤炭電商的種種創新遇冷。還有,煤炭電商平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煤炭并非標準化產品。只有做好煤質把關和解決付款問題,煤炭電商平臺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易腐敗行業國企民企集體陷落
據報道,2008年,在煤炭價格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煤炭大省山西開啟了煤炭資源整合的大幕。
針對省內煤炭工業“多、小、散、低”的發展格局,山西省計劃利用金融危機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為契機,以政府為主導,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經濟運行方式來運作煤炭資源整合、煤炭企業重組。
2009年3月,這一計劃被付諸實施。最終,被選中為煤炭資源整合主體的企業為山西省內7家與煤炭相關的國有企業。
這7家國企也就是煤炭業內常說的山西省屬七大煤炭集團:同煤集團、焦煤集團、晉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晉能集團”)、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潞安集團”)、晉煤集團、陽煤集團和山煤集團7家以煤炭生產和銷售為主業的公司。
2012年3月,山西省宣布煤炭資源整合結束,七大集團卻在此時陷入困境。國內煤炭價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下降,2012年5月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煤炭市場蕭條的形勢延續至今。
又兩年多時間過去,七大煤企仍陷“泥潭”。2014年上半年,其凈利潤總和為-13.48億元。接踵而至的,便是腐敗案的“塌方式”出現。
在七大集團之外,山西煤炭民營企業家也同樣被卷入風暴之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邢利斌。2012年,山西最大煤炭民企——山西聯盛能源有限公司原董事局主席邢利斌7000萬元嫁女;此人還被曝曾出資千萬元贊助王建國在2009年呂梁市組織的“13市縣區公推縣長人選”中賄選“買官”。
同時,邢本人也曾是呂梁市柳林縣政協名譽副主席、山西省人大代表,擁有眾多省級榮譽。2014年3月12日,邢利斌被警方從太原武宿機場帶走接受調查,當時,他已負債累累。
山西省省長李小鵬曾表示,山西很多腐敗案件背后都出現了“煤老板”,都涉及煤炭資源交易。煤炭資源交易由于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公開以及利潤巨大,就很容易滋生腐敗。
“一煤獨大”尋求破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介紹,受反腐影響,山西省管干部空缺近300名,如何選人用人是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目前空缺的崗位中有3位市委書記,16位縣委書記,13位縣長。
隨著落馬的基層官員不斷增多,包括大同、晉城、呂梁等地的官員頗有些惶惶不可終日。一位基層干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己縣里的主要領導明顯不在狀態,整日精神恍惚、強顏歡笑。
與此同時,山西省去年GDP增速全國墊底。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認為,山西經濟下行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與“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轉型步伐慢分不開。
山西省省長李小鵬表示,山西經濟下滑,煤價下跌是短期因素,長期來看,一煤獨大。過去煤炭價格高,煤炭企業效益好,一俊遮百丑,什么問題都看不出來。現在煤炭價格低,問題就出現了。政府該管的沒有管好,不該管的又伸手過長。
有媒體報道稱,在山西,雖然高度重視煤炭轉型,力推非煤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一煤獨大”的局面至今沒有得到實質改變。
“如果沒有當年的資源整合,就不會有邢利斌、張新明等‘首富’的崛起,也就不會有后來的華潤并購與宋林的落馬,甚至于不會引發山西、呂梁的官場‘地震’。”直到現在,何剛(化名)仍堅持這樣的看法。
作為某煤企負責人,何剛有自己的觀點:“山西的煤炭資源整合,是依托行政手段,而非市場手段。省里給各市、縣下達指標,各級政府再層層上報整合方案,省里進行批復。哪家保留、哪家關閉、誰整合誰,都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腐敗也就難以避免。”
除了資源整合過程中隱秘的政商利益鏈條被逐步揭開,大量“假整合”、合同違約、投資商破產、惡性上訪等情形也開始頻現。
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梁敬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此前舊的煤炭管理體制是權力設租尋租甚至官商勾結、滋生腐敗的重要源頭,煤炭管理改革后,將有助于從經濟層面上消除腐敗土壤。
眼下,伴隨著煤炭市場低落,以煤為生的山西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各級政府仍在想盡辦法重整產業、恢復經濟。
以晉城為例,今年7月,當地銀監分局出臺三項措施,幫助煤企渡過難關。之后,當地財政部門也加入進來,幫助本市符合條件的煤炭企業,爭取省財政資金扶持。
春天還有多遠?答案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