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若評日用品明星,鐵定非馬桶蓋莫屬。從春節時媒體連篇累牘報道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到全國兩會熱議馬桶蓋,以致國務院總理也與代表們談起馬桶蓋問題,過去上不了臺面的馬桶蓋屢屢成為輿論熱議的主角。
今年若評日用品明星,鐵定非馬桶蓋莫屬。從春節時媒體連篇累牘報道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到全國兩會熱議馬桶蓋,以致國務院總理也與代表們談起馬桶蓋問題,過去上不了臺面的馬桶蓋屢屢成為輿論熱議的主角。
有媒體報道,中國制造能讓高鐵飛馳、蛟龍入海、玉兔登月,但為何就難以造出讓國人在海外瘋搶的馬桶蓋?國家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近日在回應此問題時稱,制約中國制造的癥結在于技能人才短缺。
此說,可謂一矢中的。
若說中國造不出品質俱佳的馬桶蓋,肯定不準確。在日出售馬桶蓋中其實不少就是中國制造的,國人只不過將“出口轉內銷”罷了。
馬桶蓋問題的核心在于,中國產品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高大上”的突破,但總體水平仍有欠缺。尤其是日常用品,不僅在歐美市場,連在許多非洲國家,“中國制造”似乎成了低檔產品的代名詞。
這確實讓國人尷尬,過去我們總自豪于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其實,價廉還說得過去,“物美”則見仁見智了。
眼下職場有個怪現象,許多崗位的技工收入并不低,但一些大學生卻寧可拿兩三千元的工資坐辦公室當白領,也不愿去應聘四五千元薪水的技工崗位。這邊廂,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那邊廂大批工廠招不到技工。與之相應,高職院校招不滿名額,但成千上萬高考落榜生寧肯復讀也不進職業院校大門。
究其根源,還是藍領工人的社會地位較低所致。現在雖說大學生不能直接當公務員進機關,但讓他們到生產一線當工人,那無論面子還是架子都放不下的。可是,誰說大學生就該當白領坐寫字樓呢?這種觀念本身就很狹隘。
其實,像德國那樣真正的制造業強國,六七成的中學生都進了職業院校,讀綜合性大學的反倒是少數,而且,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和待遇比綜合大學還要好,社會地位更無高下之別。正是有了高素質系統化的職業培訓,才有了世界聞名的“德國制造”。
顯然,“馬桶蓋尷尬”將了中國制造一軍,要想盡快擺脫這種尷尬局面,不僅要轉變社會對技工等產業工人地位的認識,更要從國家層面對高等職業教育有根本性的變革和轉型。
什么時候我們的高職院校也出現名牌大學那樣的報考熱,而且職業院校文憑是職場上吃香的“敲門磚”,那時,全球市場必然會對“中國制造”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