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加劇了中國快遞業的競爭和不斷增加的人力成本。目前全國有8000多家快遞公司,將利潤壓低到5%。
英媒稱,在中國盛大的雙十一網絡購物狂歡節中,快遞公司卻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正在尋求合作伙伴、公司上市以及新的投資者來管理他們的資源。
據路透社11月11日報道稱,電子商務極大地帶動了物流業,但是每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卻更加劇了物流業的激烈競爭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雙重困境。
報道稱,由于行業門檻低,過去十年來快遞公司迅速增加到了8000多家,使得利潤被擠壓到只有5%左右,而十年前的利潤還有30%。
2012年,中國的“雙十一”超過了美國的“網絡星期一”成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購物盛宴,2014年的銷售額達到了93億美元。本周,快遞數量預計將增加42%達到7.6億件,這就給快遞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物流壓力。
作為中國最大的快遞公司之一,中通快遞公司3個月前就開始了準備,去年的雙十一期間,他們的快遞量翻了四番。該公司現有員工25萬人,快遞車2.8萬輛,目前已決定再增加4萬名臨時和固定員工,再購買7000輛快遞車,開設十數個分揀中心,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
“我們不是把雙十一當生意做,這是我們的責任。”該公司的市場總監鄭超說。
報道稱,為減輕壓力,填補這類投資的成本,快遞公司都在考慮上市、合并以及吸收外來資金,這就給投資者提供了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以私有為主的行業的機會。
“該行業的重組并不完全是由雙十一推動的,但雙十一使得競爭壓力更為明顯。”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分析師嚴淑君(音)說。
報道稱,中通公司的鄭超說,他的公司希望在2017年上市。
“快遞公司屬于重資產公司,上市可以帶來更多的發展基金和資本。”他說:“有多家公司都希望能盡快上市。”
而其競爭對手申通快遞公司在9月份宣布將與另一家快遞公司天天快遞進行戰略重組。該公司10月說,它還打算通過一家深圳的閥門制造商實現借殼上市。
報道稱,盡管該行業公司數量眾多,年增長又達到了兩位數,但資本市場交易卻很少,而且大多數公司仍由創始人運營,這些人大都是靠著幾輛貨車或者摩托車起家的。
據德勤事務所統計,去年,該行業的收入達到330億美元,而在2008年到2014年間卻只有27項交易,總價值2.79億美元。不過這種情況似乎正在改變。
報道稱,德勤中國戰略與運營部門合伙人張天兵說:“在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領軍的快遞公司會更傾向于在資本市場方面更快地行動。”
報道稱,中國政府也為整合提供了支持,上個月,政府還表示要幫助該行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國內物流基礎設施和安全標準。
“過去,快遞公司是比賽誰能接到更多單,誰能吸引貨物。”鄭超說:“而現在快遞公司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電子商務公司……小的公司根本沒有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