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鼓吹ULED被指“吹牛皮”創新“遲鈍”手機抄襲】今年,國內彩電市場疲軟,而且不斷有互聯網新軍加入,彩電行業均價下滑。在多個國內彩電大廠前三季度虧損的情況下,海信電器實現凈利潤9.28億元,同比微增0.96%。不過,凈利微增的背后依舊遮不住海信電器發展的困惑:海信電視把技術創新重點放在ULED產品上,但這種技術不能領先的趨勢已經顯露無遺。而海信手機也一直不溫不火,以抄襲見長。此外,面對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沖擊,海信電器又略顯謹慎。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今年,國內彩電市場疲軟,而且不斷有互聯網新軍加入,彩電行業均價下滑。在多個國內彩電大廠前三季度虧損的情況下,海信電器實現凈利潤9.28億元,同比微增0.96%。不過,凈利微增的背后依舊遮不住海信電器發展的困惑:海信電視把技術創新重點放在ULED產品上,但這種技術不能領先的趨勢已經顯露無遺。而海信手機也一直不溫不火,以抄襲見長。此外,面對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沖擊,海信電器又略顯謹慎。
凈利微增業績壓力大
近日,海信電器發布了三季報,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1.30億元,同比增長4.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28億元,同比增長0.96%。盡管實現了微利,但未來海信電器的業績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此外,海信也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海爾、格力、美的、TCL、長虹、康佳等。在規模上,且不把海信與早就跨過了千億門檻的格力,海爾,美的相提并論,就是拿其與TCL,四川長虹相比,海信亦是相形見絀。此外,據今年前三季度財報,海信電器營收為221.30億元;四川長虹為459.58億元,是其兩倍多;TCL集團為741.11億元,是其三倍多。
另據《法治周末》報道,目前家電企業開始“內戰”,包括公司治理結構的穩定性,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和把握,商業模式的探索和運用,以及越來越凸顯的規模效應,正在成為成敗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谶@些要素,海信面前的路要遠比其他家電企業泥濘艱難。
孤注押寶ULED 被指“吹牛皮”
在家電行業,ULED與OLED兩派技術的爭論由來已久,兩大陣營均表示自己是電視技術的未來,作為ULED技術的提出和倡導者,海信在推廣ULED技術上更是不遺余力。
據悉,相比普通LED電視,ULED電視通過系統的軟硬件優化,在高對比度、高色域、高清晰度和更快速度上大幅提高顯示效果。不過,亦有彩電業內人士稱,海信宣稱比肩OLED電視是“夸大其詞”。
騰訊家電在一篇報道中指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依靠ULED去取代OLED那是不太可能的,文章中援引另一位家電行業內部人士的話:“凡是現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南方企業新聞網在一篇報道中分析稱,對海信而言,死守ULED或許只是緩兵之計:拖住OLED發展速度,進而推廣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技術激光電視才是堅持ULED的真意。但是這一做法顯然蘊藏風險。因為目前激光電視技術尚不成熟,是否能夠擔綱第四代電視技術還是個未知數。由此,堅守ULED更像是海信的一場賭博。
手機不溫不火以抄襲見長
據了解,海信集團十多年來一直有通信公司,生產的手機以CDMA居多。去年,推出了售價千元的老年智能手機。然而,海信手機一直不溫不火。
據悉,通信業與家電業不同在于,通信業技術變革快,新技術三個月一更新,需靠產品快速創新、靠產品競爭力求生存發展。要求企業有強大的研發能力,以防產品因技術落伍賣不掉。很明顯,海信手機面臨著技術滯后這一嚴重問題。
據《法治周末》報道,由于做不出革命性旗艦產品,海信手機以抄襲見長,誰流行就抄襲誰。如海信手機D2-M,外觀像極了魅藍,價格也同為699元,但市場銷量平平。今年6月12日,海信發布首款高端全網通旗艦機K8,欲與華為P8媲美。現在從產品質量和市場反應來看,K8也只能用東施效顰來形容。
互聯網來勢洶洶海信謹慎遲鈍
不過,對傾力發展ULED與激光電視技術的海信而言,更棘手的問題是電視行業的戰場在逐漸轉移。樂視、小米等互聯網電視企業的進場,已經分走了家電企業部分市場和利潤。
事實上,互聯網電視已經是不容小覷的競爭對手,互聯網玩家的闖入讓電視行業由單純比拼硬件的時代,跨入到比拼內容和服務的時代。近年來,在創維、TCL、康佳、海信等傳統品牌之外,小米、樂視、微鯨、暴風、兆馳、PPTV等多達13個互聯網電視品牌涌入戰場,一時之間,將原本就競爭激烈的彩電業推入了無盡的“紅?!薄?/p>
在這場行業變革中,創維、TCL等廠商應對相對積極,與之相比海信顯得相對謹慎。據南方企業新聞網,干了30多年電視的周厚健曾表示,畫質仍是電視比拼的關鍵。在內容上,海視云平臺整合的內容和應用也不輸于其他的競爭對手。顯而易見,海信仍將爭奪技術乃至產業鏈的制勝點作為當前重點,同時受限于產業鏈格局,孤注一擲押寶ULED也是海信當前的無奈選擇。
電商規劃或海市蜃樓
此外,家電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發展運營更在意軟硬結合,打造生態鏈。海信亦是在積極布局。
據《法治周末》報道,表面看來,海信電視似乎把所有有影響的互聯網企業都籠絡到一起,為己所用,依靠這些合作伙伴的海量內容彌補其先天不足。但這也是海信的短板,這么多互聯網企業,內容如何整合,如何把內容建設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里,這些都考驗著海信。
今年5月上旬海信推出基于智能電視的大屏電商平臺,橫刀切入跨境電商領域,希望電視大屏成為客廳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但由于消費者習慣所囿,電視機成為互聯網入口,只能是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補充。因為絕大多數用戶,都是選擇PC或者手機來完成自己的電商操作。電視攜帶不便利的先天不足,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海信這種“聚享購”在電商領域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海信希望通過電視走出一條特色電商之路,實在是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