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為完善的期貨品種鏈條之一,油脂油料品種體系是目前國內期貨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作為最為完善的期貨品種鏈條之一,油脂油料品種體系是目前國內期貨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豆油、棕櫚油5個品種共計成交4.21億手,占大商所交易總量的近5成,占全國51個期貨品種成交總量的14.43%。
2006年之前,在油脂油料品種中,大商所只有大豆(黃大豆1號、黃大豆二號)、豆粕期貨品種。經過2004年大豆價格短期狂跌30%多的“大豆地震”,國內油脂油料企業開始深度介入大豆、豆粕期貨避險。然而,原有的大豆、豆粕品種并不能完全覆蓋企業現貨風險,上市豆油期貨、完全管理企業上下游經營風險成為企業的期待。同時,棕櫚油作為全進口品種,企業經營風險也較大,企業同樣渴望(在上世紀90年代被暫停上市交易的)這一品種能上市交易。而在當時,豆油、棕櫚油、菜子油是中國主要消費的三大類植物油品種,據統計,2006/07年度,三者消費量之和占中國植物油消費總量的71%,其中豆油和棕櫚油消費量分別達870萬噸和515萬噸,避險需求空間巨大。
2006年1月,豆油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交易,構建了大豆及其下游產品、較為完整的避險體系和價格形成體系,使大豆壓榨產業鏈企業有了一個覆蓋上下游產業的穩定的、全封閉的避險產品鏈,這也是國內期貨市場首個產業鏈產品體系。
此后,2007年10月29日,我國第一個純進口品種棕櫚油期貨在大商所鳴鑼開盤,我國油脂油料期貨品種體系進一步完善,并進一步發展壯大,使其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種系列。
數據顯示,2005年,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貨成交量0.77億手(單邊,下同),成交額2.1萬億元,日均持倉31.21萬手,占大商所市場比重分別為77.78%、88.61%和72.65%。
至2014年,大商所油脂油料成交量3.76億手,成交額16.5萬億元,日均持倉272.03萬手,分別約是2005年的5倍、8倍和9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9.22%、25.77%和27.37%。特別是豆粕期貨,作為國內大豆產業企業套期保值操作主要品種,2012年以來年累計交易量一直居全國商品期貨市場的前三位。在國際市場上,據FIA統計,2007年~2014年,除2011年外豆粕期貨成交量均排名全球農產品期貨期權前三位,其中2007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4年位居榜首。在這份榜單中,棕櫚油期貨由2008年的第20名躍居至2014年的第5名,大豆和豆油期貨也均居前10位。
在品種體系創新完善的同時,交易所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完善著油脂油料品種的交易機制。2008年4月,大商所首次推出豆油、棕櫚油間跨品種套利交易指令,是國內期貨市場首次推出的基于交易所系統的跨品種套利交易指令,為油脂油料系列品種套保套利交易者提供便利,進一步提升市場運行效率。2014年7月以來,交易所先后推出棕櫚油、豆粕、豆油等品種夜盤交易,交易時段覆蓋面的擴大,對緩解價格隔夜跳空風險起到突出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產業的能力,也進一步促進了油脂油料期貨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