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財富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計6921款,平均年華收益率為4.54%。在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54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且均為結構性產品。
普益財富于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計6921款,平均年華收益率為4.54%。在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54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且均為結構性產品。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若銀行看多黃金價格或其他貨幣價格,其產品必然無法實現高收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這些結構性理財品而言,掛鉤標的并非導致其未能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的“元兇”,更多的原因在于部分產品的設計本身。
以興業銀行 “智盈寶”保本浮動收益封閉式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2015年第13期6MA)為例,該產品看漲黃金價格,預期最高收益率4.51%。
根據產品規則,若觀察日的掛鉤標的期末價格大于等于2700美元/盎司,預期最高收益率可達4.51%;若觀察日的掛鉤標的期末價格大于等于380美元/盎司且小于2700美元/盎司,則客戶收益率為4.31%;此外,若觀察日掛鉤標的期末價格小于380美元/盎司,則客到期年化凈收益為2.76%。
實際上,該產品已于2015年10月9日到期,因當時國際金價在1150美元/盎司上下浮動,該產品最終的到期年化收益率為4.31%。
南華期貨機構部總監張海明告訴記者,今年4月,國際金價已處于下行趨勢,這樣情況下要求黃金在半年內有一倍以上的漲幅是比較難實現的。
無獨有偶,廣發銀行掛鉤匯率的產品“薪加薪16號”與興業銀行“智盈寶系列”情況類似。普益財富研究員李林夏向記者表示,“我們跟蹤研究發現,此系列產品也很少達到最高預期收益,原因依然在于銀行本身設計產品的特點。”不同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有自身的特點,但總的來說,產品到期時投資者能獲得的收益與產品掛鉤的標的關系并不大。
某股份行理財部經理亦指出,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最高收益率并不是大概率事件。事實上,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會有多個收益區間水平,取決于產品的復雜程度,投資者在看收益的同時更要分析產品實現最高收益的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