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6日,10家銀行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其中包括:平安、寧波、民生和光大,四家上市銀行。有分析認為,預示著我國銀行業的混業經營格局正在加速。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獲得私募基金牌照或許意味著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轉變。獲得私募牌照后,銀行可以作為管理人直接為一個客戶單獨成立一只私募基金,也可以募集很多資金以一只基金的方式去選擇各種投資,如可以選擇銀行系統內產品,也可以FOF的形式直投銀行沒有代銷的優秀陽光私募產品,甚至還可以同陽光私募一樣直接選擇股票作為投資標的。
但不是所有的上市銀行都需要申請此牌照。如果旗下已經有信托牌照,同時信托公司已經申請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就不需要再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比如:浦發銀行旗下有上海國際信托,興業銀行旗下有興業信托,建行有建信信托,交行有交銀國際信托等。此類上市銀行間接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
中建城投認為,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爭先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預示著我國混業經營格局加速,并看多銀行股。中建城投認為,銀行信貸資金低成本流向實體經濟,貸款風險溢價的降低。而IPO市值配售后,再次疊加上新的制度紅利,持有銀行股的綜合收益率提高,機構持有銀行股的倉位將持續提高。其次, 相信巿場還將持續向好,建議提高銀行股配置。最后,從市值角度來看,總市值最小的是:寧波銀行,只有約500億,彈性最大;流通市值最小的銀行是:建設銀行,只有542億,這兩家銀行的彈性理應較大。
港股市場方面,德銀也指出H股于9月初觸底后,至今已累計上漲12%,主要得益于周期性和非銀行金融股造好,而防御性及銀行股則落后。德銀相信H股將繼續強勢,主因預計周期性復蘇,而投資者信心和持倉仍低迷。在此背景下,德銀建議增持銀行股。德銀將銀行股評級從「中性」上調至「增持」,該行相信周期性復蘇漸近、且企業償債能力改善,而板塊估值仍然很低。德銀首選建行(HK: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