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謎題:央行連續降息 但新增貸款銳減】北京時間13日下午消息,盡管中國央行連續降息降準,但10月新增信貸大幅下降。央行最近一次貨幣寬松是10月23日宣布“雙降”:降息0.25個百分點、降準0.5個百分點。
北京時間13日下午消息,盡管中國央行連續降息降準,但10月新增信貸大幅下降。央行最近一次貨幣寬松是10月23日宣布“雙降”:降息0.25個百分點、降準0.5個百分點。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10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136億元,同比多增480億元,但較9月的1.05萬億元少了一半還多,也大大低于8000億元的市場預期。10月社會融資總額4767億元,預期1.05萬億元,前值1.3萬億元。
到底發生了什么?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分析師Yang Zhao指出,看起來企業缺乏擴張意愿,銀行也不敢貸款。
野村在報告中寫到:“首先,由于經濟活動持續疲軟,信貸需求依然很弱。的確,3季度的貸款需求指數是有數據以來最低的水平。其次,銀行也因為壞賬率上升而在放貸方面變得謹慎,壞賬率上升可能還降低了銀行可以向企業發放的信用額度(包括銀行承兌票據)。第三,利率自由化讓銀行凈息差收窄,促使它們轉向回報率更高的業務。銀行承兌票據的回報率較低,而發行票據所需的資本要求又較高,部分銀行被迫退出了這一領域。”
在社會融資總額中,外幣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是10月縮水最多的部分: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317億元,同比多減62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3694億元,同比多減1283億元。經濟學家認為,前者很可能是由于8月份匯改之后人民幣波動率上升,導致企業不得不增加購匯來加快償還外幣負債,同時將部分外幣存款用于負債償還。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認為,中國CPI通脹率走低為政策放松留出了更大空間,預期降準之外,還將再度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