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有著多重商業和公益身份,他早期參與創建上海紫江集團,現任集團執行董事;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大學的兼職教授,并擔任多家海內外上市公司、創業企業的董事;他還是CFA(特許注冊金融分析師)協會(上海)首席顧問。
“人生一共三萬天,長度是一樣的,但你可以讓自己每個時間點的橫截面,活的更加精彩,體驗更加豐富。”陳虎說道,正是這種自我激勵和追求極致的性格,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陳虎有著多重商業和公益身份,他早期參與創建上海紫江集團,現任集團執行董事;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大學的兼職教授,并擔任多家海內外上市公司、創業企業的董事;他還是CFA(特許注冊金融分析師)協會(上海)首席顧問。
一個星期三的下午,在位于陸家嘴的CFA協會上海辦公室,陳虎接受了《陸家嘴》記者專訪,談創業、談投資、談人生。
下海創業轉身做投資
上個世紀90年代從交大畢業后,陳虎畢業分配到政府工作,有機會接觸到紅籌借殼、分拆和中國概念,第一次領略了金融的啟蒙和魅力。
不久后,憑借對金融的憧憬,他加入一家美國的產業并購基金,較早地接觸到了股權投資領域。當時適逢民企改制和發展的浪潮,機緣巧合他參與到紫江集團的創業改制,一直從事產業投資至今有近20年。
紫江集團是中國大型民營產業投資集團公司之一,投資廣布于房地產、科學園區、包裝制造、航空電子、醫療健康等產業。陳虎主要負責集團50億美元的全球資產管理,其中在國內設立了20億元規模的PE投資基金和10億元的創投基金。
紫江作為一個產業投資公司,在21世紀初就進入股權投資領域,主要是產業并購和財務投資兩個方向。這也讓陳虎有機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見證者和創造者之一。
談及這些年投資的成功案例,陳虎如數家珍:2005年的中國第一家股權分置改革、2006年第一家上海全流通上市企業、2009年第一家中國創業板上市,以及眾多新三板企業投資等項目。
陳虎深知資本的力量,它和每個人的儲蓄、住房、健康、養老生活息息相關,更可以催生一項技術變革,也可以締造一個偉大的企業。
“美國上個世紀的后50年,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巨大創新背后總是有資金推動。一個創新型的企業,一個新技術的誕生,沒有資金是不行的,正所謂萬業無財而不立。”他說。
紫江集團作為一家產業投資集團,“我們會關注和扶持那些有歷史責任感、能夠回饋社會、引領時代發展的企業。”陳虎說道,因為這些企業的成功不僅能給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更讓他手中的資金發揮乘數效應。
比如他主導投資過的做船舶設計的上海佳豪船舶,創始人就是從國企走出來的,希望改變中國船舶設計落后的局面。“我們會在適當冒險的情況下投資這樣的企業,推動中國實業的發展。”陳虎說,2009年創業板上市,佳豪船舶成為第一批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之一,退出后的回報當然也是超額的。
陳虎本人非常支持當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樣也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與創業者在經歷和感受上頗有共鳴,回憶起自己的創業之路也是感慨萬千。
“創業是個篩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獨一無二的,選擇了走創業的路就是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雖然成功者是少數,但你可以選擇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打拼,讓自己用很短時間去經歷別人很長時間才能經歷的東西。每個喜怒哀樂都是一顆顆珍珠放在那里,回首時就是一個珍珠項鏈。”他說。
做CFA一員的使命和驕傲
陳虎所珍藏的這條“珍珠項鏈”,其中一顆便是自己一邊創業一邊考取CFA,從實業背景成功轉型為金融人的日子。
2001年,陳虎的研究生導師將美國CFA考試引進中國,也適逢陳虎創業初期初涉金融領域之時。當時,他尚未系統學習過金融投資專業知識,而CFA作為全球最為嚴格與含金量最高的金融類資格認證,正是陳虎轉型之際所需要。
考取CFA不僅讓陳虎構建了金融投資的知識框架,也為他后來多年投資實踐經驗提供了專業基礎。直到現在,CFA為全球投資業在道德操守、專業標準及知識體系等方面所設立的規范與標準,仍然是陳虎所推崇的,所以他才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擔任CFA協會(上海)首席顧問,并為推動金融人才的發展盡一份力。
“道德,就是要培育我們信托文化和契約精神,這是金融行業的根本,是市場經濟的基石。”陳虎如此詮釋CFA精神。
“以前的投資家特別受別人的尊重,而現在金融行業的美譽度會下降,就是因為很多從業者不具備職業道德。金融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性,更要擁有最高職業道德,把投資者放在第一位。CFA被譽為金融業的黃金標準,這對重新塑造金融行業是很有好處的。”陳虎說。
從人才未來發展趨勢來看,陳虎認為,1973年布林頓森林體系破產,1974年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獲得諾貝爾獎,再到20世紀80年代美英推行全球貿易、經濟、金融自由化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紐約逐漸擴展到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之相匹配的應該是完善的金融市場機制。
與此同時,中國居民的財富總和是人民幣300萬億元,其中200萬億投資于房地產,60萬億是儲蓄,其余的才是理財產品。未來,房地產不再是投資的首選,而要依靠全球化配置、依靠金融資產投資才能跑贏M2(廣義貨幣)的增長,因此更需要培養有專業知識和具有信托精神、了解全世界金融市場的金融人才。
基于這樣的初衷和動力,陳虎擔任CFA上海首席顧問后,推出了“金融雛鷹培育計劃”,目的是集政府、企業、高校及社會團體等力量,建立一個幫助海內外青年人才實現中國金融夢想的公益性平臺,遴選一批有志從事金融行業工作的優秀學生,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儲備一支堅強的后備人才隊伍,助力金融創新,開創金融未來。雛鷹計劃首屆活動就有2萬多人參與。
陳虎調侃說自己儼然成了CFA的品牌代言人。雖然他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志愿的公益行為,但他仍然享受其中,力爭做到最好。
“讓更多的人認識它(CFA),我自己作為CFA的一員也感到驕傲,所以我有著深厚的內心動力和榮譽感,同時也享受這個付出過程。”陳虎笑著說。
對于自己的做事動機,陳虎毫不粉飾:“只有有利益的事情,一個人才會有動力去做,但利益的內涵有很多:金錢財富、社會地位、影響力、滿足感等。只有利益才會激發一個人的動力,并且持久地去堅持。”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做任何事,陳虎都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
“如果沒有理性的自我思考個人能力,那么所看到的就是沒有海岸和燈塔的黑暗海底,到處都是沉船。人生就是這樣,一定要有自己堅信的理念,從自我出發理性思考,堅持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解放,但個人不是無邊界的,自由是建立在對他人的尊重、他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的。”陳虎說,“這也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邏輯,如果一個人想要幸福獲得成功,他必須首先使別人幸福和成功,利己先利人。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人和企業都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市場這一邏輯,把個人對財富和幸福的追求轉化為創造社會財富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所以我們要深刻認知,予人玫瑰,留有余香。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和快樂工作,為家人、為社會,樂于去分享,自己就會收獲成功和快樂。”這是一直以來指導陳虎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也是讓他不斷往前走的最原始的動力。
這樣的理念讓陳虎成為一個有著強烈的自我驅動力和不斷追求極致的人,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工作中,對網球,他也有著執著追求和勇攀高峰的勁頭。
從大學就開始打網球的陳虎,一打就是二十多年。從阿加西到費德勒,陳虎沉迷于這種美和激情的迷人運動。網球扣人心弦的比賽、揮灑自如的身姿、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它的魅力之處。
“我也會打高爾夫,愛跑步,但更喜歡網球,因為它是競技性運動,是棋逢對手,互相激勵,奮力向前,特別像商戰。而高爾夫和跑步是享受孤獨、是自我戰勝的運動。”陳虎說。
陳虎的“網癮”之大,除了自己參加業余賽事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投資了一家網球俱樂部,邀請了培育出納達爾的西班牙國際大師級教練,希望培養出像李娜一樣的在國際上頂尖的中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就像陳虎希望通過CFA雛鷹計劃為國內聚集和培養更多金融人才一樣,他的動力就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