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季度的廝殺角逐,在三季度末的基金管理機構公募基金規模排名中,前十大分別是天弘、華夏、工銀瑞信、易方達、嘉實、南方、華寶興業、廣發、匯添富以及中銀。在權益類產品遭遇重挫、固收類產品脫穎而出的三季度,有六成公司的公募基金規模縮水,九成公司的名次較年中發生了變化。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上半年,股票市場行情向好,基金整體規模迅速擴大,一些基金公司憑借著分級、打新等產品的火爆而規模大增,排名大幅提升。而隨著股市在三季度進入調整,這些一度成為基金公司擴張利器的產品,卻轉眼成了累贅。隨著市場風向的變化,基金公司規模座次也重新排定。
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經過一個季度的廝殺角逐,在三季度末的基金管理機構公募基金規模排名中,前十大分別是天弘、華夏、工銀瑞信、易方達、嘉實、南方、華寶興業、廣發、匯添富以及中銀。在權益類產品遭遇重挫、固收類產品脫穎而出的三季度,有六成公司的公募基金規模縮水,九成公司的名次較年中發生了變化。
天弘基金仍居首
三季度,A股市值蒸發掉近17萬億元,縮水近28.5%。受此影響,雖然基金數量增加了160只,但整體規模卻下降了近6%。至9月末,公募基金的規模為6.69萬億元。
從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權益類產品是基金規模縮水的罪魁禍首。至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的凈值規模為6331.3億元,較二季度末大降64.29%。混合型基金規模為1.67萬億元,較年中下降27.6%。而QDII基金規模也下降了39.72%。
相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規模則出現了增長,這也是基金整體規模沒有大幅下降的原因。在股市暴跌中,貨幣基金再次受寵,三季度規模大增52.18%至3.67萬億元,比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的規模之和還要大得多。此外,債券型基金的規模也在三季度得到擴張,較二季度末增長了38.63%。
有60家公司的公募基金規模在三季度出現下降,千億元以上規模的公司數量由年中的24家減少至三季度末的18家。規模最大的依然是貨基“一哥”天弘基金,以6446億元的規模居于榜首,僅余額寶的資產凈值規模便超過了6000億元。排在第二位的是老牌明星華夏基金,規模為5490億元。工銀瑞信以3912億元的規模排名第三,超過3000億元的還有易方達基金,以3559億元排名第四。排名第五的是嘉實基金,規模為2929億元。前十大還包括南方、華寶興業、廣發、匯添富以及中銀,規模均在2200億元以上。這十家基金公司的規模合計3.49萬億元,占整個市場的52%。此外,規模超千億的公司還包括建信、招商、富國、博時、銀華、興業全球、上投摩根以及華安基金。
“老十家”分化較為明顯。華夏、嘉實、南方、富國、博時和華安這6家進入“千億俱樂部”。鵬華和大成的規模分別為981億元和909億元,與千億一步之遙,排在第19、第20位。國泰基金規模為622億元,排名第29位。規模最小的是長盛基金,以262億元排在第48位。
排在榜尾的是華宸未來基金,旗下只有兩只產品,規模為0.36億元。規模不足1億元的還有東海基金,只有0.42億元。
華寶興業躋身前十
風水輪流轉。
三季度,有九成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出現變化。與二季度末相比,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嘉合基金,由于其5月6日成立了貨基,公司規模由6月末的11億元增至9月末的111億元,排名則由第92位提高至65位,躥升了27位。其次是國壽安保和上銀基金,均提升了19位,其中國壽安保更是升至第30名。
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有5家排名有所變動。其中工銀瑞信、南方、華寶興業以及中銀基金的排名上升,這些基金公司均在固定收益方面有較好的口碑。提升最顯著的是華寶興業,名次由6月末的第21位升至9月末的第7位,上升了14個位次。能成功躋身前十,主要是由于場內貨基華寶興業現金添益A的壯大。三季度,該基金凈資產增加了1671.54億元,成為首只超千億的場內貨基,增幅達到333.23%。歸功于此,華寶興業的規模在三季度大增1469億元,增幅超過130%。
要知道,在市場大環境整體悲觀的三季度,能實現規模擴張的基金公司不足四成。除華寶興業外,規模增長超過300億元的還有華夏、南方、建信以及工銀瑞信,其中華夏基金三季度規模增加1408億元。這幾家公司均有實力較強的貨幣型產品,華夏現金增利、建信現金添利、工銀瑞信貨幣、南方現金增利的規模均排在同類產品的前列,且業績相對較好,更容易吸引從股市、權益類產品中流出的資金。
富國魂斷分級
受股災的影響,能實現規模增長的只是少數,有六成基金公司的規模在三季度縮水。超過三成公司極速瘦身,縮水百億元以上,其中不乏多家老牌大型基金公司。
縮水規模最大的是鵬華基金,由6月末的2277億元降至9月末的981億元,規模大減1296億元,幅度達到56.92%。其次是富國基金,由6月末的2658億元降至9月末的1610億元,縮水了1048億元。國泰、申萬菱信、安信、東方、大成等基金公司的規模也均縮小300億元以上,其中安信基金的規模降幅更是高達76%。這些公司主要受累于權益類產品,尤其是分級基金。
伴隨著規模的縮減,大多公司的排名出現下降。名次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安信基金,由二季度末的第32位跌落至三季度末的第60位,下降了28名。其次是東方基金,由第33位跌至第50位,下降了17位。國泰基金則由第14名跌至第29名,下降了15位。
最為悲情的是鵬華和富國。這兩家一度以分級基金成為焦點的基金公司,在三季度紛紛跌出前十。
其中,富國基金一度憑借分級基金實現規模大幅攀升。自去年底以來,乘著牛市的東風,富國基金密集成立多只分級產品,整體規模由2014年末的不足千億元暴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658億元,增幅達到180%,僅是第二季度便實現規模翻番。富國國企改革也一度成為分級基金中的老大,其巨無霸般的規模遠超同類產品。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股市展開調整,分級基金境況慘烈,不僅業績虧損,規模也大幅下降。富國國企改革的規模遭腰斬,由二季度末的560.44億元降至三季度末的207.43億元。富國中證軍工規模由446.37億元降至265.14億元,富國創業板指數分級也由126.39億元降至75.35億元。富國基金整體規模較年中下降近四成,排名由6月底的第6位跌至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