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銘瑋的資金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他也不再局限于購買一種期限的理財產品。當資金達到可以購買兩份理財產品后,譚銘瑋就用短期搭配長期的方式來購買。“現在我手上已經有3份理財產品了,分別是1個月、3個月以及1年的。這樣即使我突然需要用錢了,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很快就會到期,不用擔心拿不出錢來的情況。”
炒股賺得快虧得也快
太心痛了!
重慶晨報:你炒股嗎?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理財,都比較積極追求更高的收益。
譚銘瑋:我大概1年前開始炒的,但是我只放了兩三萬元左右的資金在里面。雖然之前也有盈利,但是今年的大跌,讓我直接虧掉了1萬多。最近才慢慢恢復元氣,賺回了六七千。
股票的收益雖然來得快,但是虧起來也很快,太讓人心痛了。所以我只是放了很少的資金。炒股的人,幾年下來的收益或許還不如我這樣謹慎小心累積起來的多。
譚銘瑋介紹自己的理財經驗。
28歲的譚銘瑋從來不網購,不用余額寶,不玩P2P。工作6年來,周圍炒股的朋友,或許不賺反虧。他卻只靠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賺取了穩定的收益。
他是如何把“銀行理財”產品這個“傳統”的東西做出新花樣,并從中賺取不菲的穩定收益?近日,重慶晨報記者與譚銘瑋一起聊投資理財。
從1個月理財產品起步
2009年,譚銘瑋畢業后找到了一份銷售醫藥器械的工作,“當時每個月就有五六千塊錢了,多的時候上萬。此前到銀行辦儲蓄卡,就認識了銀行的理財經理,因此我的第一次嘗試就選擇了銀行理財產品。”因為正好有滿足購買理財產品的門檻資金,譚銘瑋抱著試一試的心情,2010年購買了一款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具體收益率有多少記不太清楚了,但是應該是上了5%的。”
1個月后理財產品到期,利息也達到了當時的承諾,他開始購買更長期限的產品。
多種期限合理組合
譚銘瑋第二次購買了一年期的理財產品,而之前獲得的利息則放到活期存款里。“購買理財產品必須是以萬為單位的整數,因此我的利息都是放到活期存款里。而當我又存夠了1萬元的時候,就會在理財產品到期后,把這1萬元加上去,繼續購買理財產品。”
漸漸地,譚銘瑋的資金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他也不再局限于購買一種期限的理財產品。當資金達到可以購買兩份理財產品后,譚銘瑋就用短期搭配長期的方式來購買。“現在我手上已經有3份理財產品了,分別是1個月、3個月以及1年的。這樣即使我突然需要用錢了,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很快就會到期,不用擔心拿不出錢來的情況。”
譚銘瑋估算大約有4萬是通過此前的投資利息來的。
每月拿400元搞基金定投
除了投資理財產品,最近一年多,譚銘瑋還開始投資基金定投,每個月投入400元。
剩下不足1萬元時的零散資金,則放在銀行的“薪金煲”內(一種類似余額寶的產品,可以隨時提取,每天都能看到利息收益),湊夠了1萬元,就加到到期了的資金內,繼續購買理財產品。譚銘瑋笑言,希望自己能夠達成配置齊所有期限的理財產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