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何以中國?那將是一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面小康”的東方文明強國。
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結束,“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熱議剛剛開始。這份未來五年的國家“作業本”,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了中國人民久已期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書寫的歷史責任書,也是21世紀的中華民族依靠“勤勞革命”向全世界展示大國如何和平崛起的一份時代答卷。
從國家歷史的縱軸看,以2020年為里程碑,“十三五”規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奴役、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進而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高潮時刻,中國將歷經180年的苦斗,重歸獨立自主民族復興的人間正道。
從全球競爭的橫軸看,以2020年為分水嶺,未來五年全球諸大國仍將深陷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頻發的被動調整境地,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者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遇。
從現實的國家任務看,“十三五”期間,要完成經濟結構戰略轉型升級,經濟體制諸項改革順利走上既定軌道,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關的制度建設基本定型并得到廣泛執行。這種基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全方位調整轉型,使中國在十八大以來全球秩序劇烈變革的大裂變中,主動適應世界大潮,率先走在全球發展引領位置。未來五年,只要堅定這個正確方向,凝聚全社會力量奮力改革,保持領先其他國家一個身位以上的創新速度,2020年完全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然而,何以中國?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寄望榮光于我們、我們的后人渴望繼承于我們的“中國”嗎?駐足2015年,低首沉思,我們不能不承認,當前中國的崛起還僅僅是“富國強兵”式的“富強的崛起”,遠非普世價值與制度體系的“文明的崛起”。
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大國,儒家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羅馬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一起,是影響至今的人類軸心文明。從晚清到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無論國家富強和社會發展的內涵如何與時俱進,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都不僅僅是“富強夢”,而是“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文明夢”。
而中華文明一百多年來最大的危機,就是中國價值解釋系統的不斷亡散,并在不自覺中被西方價值解釋系統取而代之。緣于此,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富有時代精神、又深涵人類價值追求的發展理念,第一次聚集一起成為一個國家五年發展規劃的“指路明燈”時,“十三五”規劃《建議》才顯得如此中國特色而熠熠生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蘊涵著“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等等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思想,每一條又都指向當今世界發展大潮中最要害、最緊迫、最切中廣大民眾長遠利益的價值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中坦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現在,中國執政者正在和13多億廣大民眾一起,以“自知者明”和“自勝者強”的精神,走出西方社會難以自拔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泥沼,開始以“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基因,續寫順應時代大潮的中國文明和價值的新追求。
基于此,我們可以自信地說,2020年,何以中國?那將是一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面小康”的東方文明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