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的“大行夢”】中信銀行2015年三季報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凈利潤同比僅增長2%,排在8家已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最末位。
中信銀行2015年三季報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凈利潤同比僅增長2%,排在8家已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最末位。
“雖然這一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分別有所下降,但是中信銀行整體盈利水平穩中有升,業務規模穩步增長,資產質量總體可控。”中信銀行在書面回復《財經國家周刊》的采訪時稱,“增速放緩,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不良貸款多發,不良貸款撥備計提增多,‘吞噬’掉部分利潤。此外,利息收入增長較低也對利潤增速產生不利影響。”
中信銀行三季報的凈息差比去年同期下降 0.04 個百分點至2.33%。雖然今年以來央行多次降息,但與2014年報相比,8家上市股份行中的6家凈息差均上升,只有民生和中信下滑。
但行業衰退及業績不振均未泯滅中信的理想。業內人士稱,在中信內部有一種說法,即不能僅以追趕招行為目標,還要有更遠大的追求,要力爭成為五家國有大行之外的第六大行。
有志于此,中信銀行這三四年的努力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就是“轉型”,伴隨轉型的突出特點就是高管頻繁更迭。近兩任更換的行長均來自國有大行,均曾分管過零售業務,這或許可視為中信零售業務轉型之迫切。
然而,理想與現實尚存差距,從曾經的緊跟招行、到現在離招行的距離越來越遠,中信已經跌至8家上市股份行的中間位置,“大行夢”仍是任重道遠。
業績
在8家上市股份行里,背靠中信集團實體產業的獨特優勢曾為中信銀行打造出最強大的對公業務板塊,也使其最有實力挑戰招行的領頭羊位置。
但最新業績顯示,在股份行凈利潤同比增速排名中,中信由上半年的倒數第二位進一步下滑到最末位,同比僅增長2%,低于招行5.89%的同比增速,更遠低于排首位的平安13%的同比增速。
同時,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74.53億,同比增加16.08%,僅高于華夏銀行、排在倒數第二位。
當然,如果與五大國有銀行比起來,中信還算說得過去,畢竟五大行中除交行凈利潤同比增加1%之外, 其余4家已經全部“破1”,若從單季度來看,中行和交行甚至出現了凈利潤同比二季度“負增長”的情況。
很明顯,近日央行再次實施降息以及存款利率市場化一并完成之后,存款成本上升、伴之企業信貸需求的持續低迷,下半年凈息差繼續收窄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不良貸款方面,中信整體表現還不錯,截至三季度不良貸款余額337.63億元,同比增速14.73%,遠低于其它7家股份行。
中銀國際在研報中強調:中信2015上半年213億的不良貸款撥回和轉移,相當于2014年全年撥回的81%。但其關注類和逾期類貸款占比較高,說明在當前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不良貸款余額可能進一步上升。
國泰君安分析師邱冠華認為,中信是業內較早暴露資產質量問題的銀行之一,其借助集團優勢積極處置不良,但需關注不良貸款生成率下降能否持續。
轉型
中信與民生,近一兩年高管離職都備受關注,只不過,與民生中高管“出走式”的離職潮有所不同、中信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自主式的、主動的高管更替。
2012年8月,來自建行、曾分管過零售業務的朱小黃出任中信銀行行長。此后半年,其對中信總、分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行人事調整和部門重設,包括對前臺公司、零售、金融市場、交易金融四大板塊的重新設置。
朱小黃對中信的改造也多有建行等國有大行的影子浮現,例如參考大型銀行的職務體系,設立首席、總監等職務;再例如在公司業務條線上新建了集團客戶部和機構業務部等部門,而建行等大行也有類似集團客戶部等部門設置。其對公業務的目標就是要力爭用3-5年時間使公司業務接近國內大型商業銀行水平。
同時,朱小黃為這家一向以對公業務為強項的銀行首次提出要打造“大零售”板塊的目標,并提出“再造一個網上中信銀行”,未來將以網絡銀行、消費金融、零售旗艦店為新的戰略抓手。
但上任才一年多,朱即被調離行長之職,轉任中信集團監事長。“朱小黃的霹靂手”(市場說法)戛然而止。
2014年5月,李慶萍出任新行長,她可以算半個空降,幾個月前才從農行加盟中信集團。
新行長的關鍵詞仍然是“轉型”。曾在農行工作多年,且也曾分管零售業務的李慶萍上任后,對組織架構和高管層又一次進行調整,這次調整,再現對大行的效仿。
比如,農行將互聯網金融職能歸到電子銀行部,中信也將此前的網絡銀行部改為電子銀行部。
零售業務仍被視為利潤增長點,作為轉型的重中之重。李提出,自2014年8月起,全面啟動零售戰略二次轉型,包括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網點轉型”,甚至細化到對68家專業支行的改造計劃,更換logo、更換工服、重新裝修支行網點等。
但二次轉型的效果尚不明顯,根據2015年半年報,公司銀行業務稅前利潤占比43.9%,零售銀行業務占比僅為10.6%。
優勢
“任何戰略的落實都將是一個逐步發力的過程。”中信銀行在給本刊的回復中解釋,提升零售利潤貢獻度是轉型戰略的重要內容,目前正在多管齊下,例如通過六大特色單品引領市場;推動互聯網金融與手機銀行業務,推出直銷銀行,加快智慧社區O2O建設;強化與電子商務平臺、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機構、數據提供商等跨界合作,實現批量獲客與創收等。
“我認為中信銀行最大的問題是體制。”9月8日,在“知乎”上一個關于中信業績的討論帖中,一位自稱曾在中信工作7年剛離開、署名“王劍”的人士分析說,中信作為國企,“管理方法落后,業務創新跟不上市場變化??但也有好處,就是不會因為戰略錯誤導致出現重大風險。”
對此說法,中信銀行在給《財經國家周刊》的書面回復中未做置評。
不過此前在9月17日的銀行業例行發布會上,中信副行長郭黨懷曾提到,未來中信將探索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
確實,今年以來,中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做得風生水起,陸續推出了B2C供應鏈金融平臺以及互聯網投融資平臺,并聯合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順豐等開展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
很明顯,中信也希望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加快創新步伐。不過,這些改革和創新對利潤的貢獻可能還要假以時日,且很可能面臨同質化競爭。
另一方面,中信似乎已經意識到,回過頭去重新鞏固其強大的對公業務的重要性。上半年報顯示,其公司業務對利潤貢獻的占比仍高達40%多。李慶萍提出,要緊扣國家政策導向,例如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制定金融服務方案。
中信銀行在給本刊的回復中表示,已為此設立了“一帶一路”基金,中信銀行全資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作為管理人,按照母基金方式進行運作,首期規模200億元,力爭5年內規模達到1000億元,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5000億元,并擬與兄弟公司中信建設合資成立海外“一帶一路”基金。
截至目前,該基金所投資的呼和浩特軌道交通基金、廣州花都棚戶區改造基金、浙江余杭保障房基金、杭州未來科技城創業基金項目等合計規模逾150億元。
《中信銀行2015-2017年戰略規劃》提出了“大協同、大資管、大交易”三個概念。中信銀行擁有中信集團強大的綜合經營優勢,可以整合集團內產融優質資源進行總體投融資安排,這一點可能是其它幾家股份行制商業銀行所難以匹敵的。
當然,對公業務容易上規模,但經濟下行期,風控問題可能越來越突出,這是走在趕超之路上的中信銀行尤其要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