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亞太地區內部加強經貿合作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中國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楊丹志表示。
● 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截至2014年底,中國和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了1300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對華投資超過900億美元,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 過去十年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貿關系走過了“黃金十年”。可以期待,未來十年成為“鉆石十年”
“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每周有超過1000架次航班往來”,“2014年雙方貿易額超過4800億美元”,“雙方學生交流規模已超過18萬人”。
在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的真實寫照。而在今年5月剛剛履新的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看來,這些數字還預示著一個未來:中國與東盟關系已進入“鉆石十年”的新階段。
所謂“鉆石十年”,自然比“黃金十年”更進一步——自從2002年與東盟建立合作關系以來,雙方經貿往來發展迅速。目前,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是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如何能在如此緊密的合作關系上更進一步?這是雙方都在思考的問題,但也許很快就會有答案。去年,中國已經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為沿途的國家提供新的增長機遇,而大部分東盟國家都涵蓋在內。今年,東盟經濟共同體即將成立,中國自然是這一新平臺不可缺少的合作方。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亞太地區內部加強經貿合作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中國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楊丹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區域合作
東盟自貿區升級中
202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的目標是一萬億美元。這意味著要在2014年的基礎上每年增長13%。若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將是雙方在未來五年的經貿合作重點
11月18日至19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3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邀出席。這也是習近平在出訪新加坡和越南之后,近期再次與亞太周邊國家展開互動。
在日前外交部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表示,今年APEC會議主題為“打造包容性經濟,建設更美好世界”,具體議題包括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小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增長等。會議將發表領導人宣言。
去年,中國成功舉辦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還有一項就是2015年至2025年APEC互聯互通藍圖。
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亞太自貿區已經成為APEC區域一體化的新目標。中方期待與各方共同努力,如期在2016年底完成亞太自貿區聯合戰略研究,向領導人提出實現亞太自貿區的可行路徑和政策建議,為建立一個全面、高質量、平衡、包容的亞太自貿區創造積極有利條件,使各經濟體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普遍受益。
“APEC是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貿合作論壇。主要作用就是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亞太各成員經濟合作、促進互聯互通合作。因此,將焦點集中于尋求經貿合作機遇、擴大合作領域進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體現出各國領導人務實的態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前亞太地區雖然依舊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但是各國都普遍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推進經濟改革的困境。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亞太地區各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尋求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強化彼此間的合作與交流。”孫立堅說。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助理研究員楊丹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亞太各國之間在其他領域存在怎樣的芥蒂與分歧,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必然的趨勢。發展與繁榮是所有國家共同的目標,這也是各個國家目前積極推進雙邊以及多邊自貿區談判的動力所在。”
與此同時,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也正在迅速地推進過程中。第27屆東盟峰會將于11月底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有望出席10+1、10+3系列會議。李克強在去年年底發表的署名文章《攜手開創中國——東盟關系美好未來》中寫道,中國-東盟合作是地區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東盟第三大投資國。中國率先與東盟啟動自貿區商談,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并表示將在2015年底前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今年12月31日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建成的截止時間,這將是亞洲歷史上首個地區共同體。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表示:“東盟經濟共同體建成后,東盟經濟總量將接近3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這將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各國帶來巨大的合作機遇。中國對2015年底如期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充滿信心,并為支持東盟共同體的建成提供包括優惠貸款、無償援助、能力建設方面的切實幫助。”
“過去十年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貿關系可以說是走過了‘黃金十年’,中國與東盟各國都達到了共贏的目標。因此,升級版的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創‘鉆石十年’的前景可期。”楊丹志表示。
商務部副部長高燕此前曾表示,去年中國-東盟自貿區雙邊的貿易額是4801億美元,力爭到2020年貿易額能夠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相互投資方面,截至2014年底,中國和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了1300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對華投資超過900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2010年之后對東盟新增的投資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量的60%以上。
“橋梁”作用
新加坡借力雙贏
長期以來,新加坡是中國發展與東盟關系的“紐帶”。2008年,中國與新加坡簽署自貿協定,為此后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于新加坡來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雙方合作是“雙贏”
在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與融合過程中,新加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關鍵。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更是將中新兩國之間的關系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新加坡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兩岸交往當中、在中國和東盟之間的關系上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新加坡從今年8月起擔任了中國-東盟的聯系國,現在要進入中國和東盟的‘鉆石十年’發展階段,新加坡可以在進一步推動中國和東盟關系深化發展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和作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一直以來,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的重要貿易伙伴,中新貿易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發揮著引領作用。2008年簽署的中新自貿協定是中國與亞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為2010年正式建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始終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學習和借鑒的對象。而中國經濟的開放與發展也為新加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孫立堅表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董漫遠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新加坡是東盟國家當中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在信息化時代,新加坡要打造它的新經濟,繼續在引領東盟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方面發揮龍頭作用,需要同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深化全面合作關系,“各方的需要和利益是疊加了”。
“中新關系的提升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會產生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又是東盟當中最發達的國家,新加坡有強項,城市管理、科技、教育、海運、金融,這都是新加坡的強項,這方面應該說新加坡一些長項值得中國學習,也值得東盟其他國家來學習。而且這個長項與東盟整個發展結合進去以后,也會大大推動東盟的整體發展。東盟致力于建立‘東盟共同體’,我認為,東盟共同體一定是可以建成的,而且新加坡會在東盟共同體的經濟、金融、科技、文化教育領域發揮領軍作用。”
而在不少人士看來,中新兩國領導人之間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為雙邊關系做好頂層設計的歷史傳統,是兩國關系保持友好、緊密的關鍵因素之一,值得借鑒。而且,政府引導的合作機制為民間合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中新之間已經建立了三個副總理級雙邊合作機制——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中新生態城聯合協調理事會,以及新加坡與中國7個省份建立了地方合作機制。
在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期間,中新雙方宣布啟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這是繼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之后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
中新第三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落戶在重慶,新加坡方面認為這個項目就是配合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而量身打造的項目,重點是體現互聯互通的樞紐點。著眼于新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伙伴,重慶可以發揮它在“一帶一路”、西部建設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是中新合作的大手筆。
此外,雙方積極探討兩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區域產能合作金融支撐平臺。雙方簽署了金融、教育、科技、城市治理等一系列成果文件,決定繼續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啟動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推動雙邊經濟關系邁上新水平。
“一帶一路”
締造新增長點
“一帶一路”及“兩廊一圈”為亞太地區各國的發展提供了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增長機遇。對亞洲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彌補融資缺口,帶動制造業升級;而對于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來說,則看到了海外投資的機會
在此次訪問新加坡和越南期間,習近平再次強調,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周邊先行起步”。
“中國對與周邊國家關系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孫立堅指出,“中國與周邊多數國家都有過相同的歷史經歷,如今又都面臨著令本國經濟崛起的這一共同的使命,因此彼此間有著極大的合作空間。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可以說是為亞太地區多個國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李保東在日前的外交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習近平主席將在出席APEC會議的講話中系統闡述中方關于亞太區域合作的政策理念主張;介紹北京APEC會議成果落實進展;結合“十三五”規劃建議,闡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舉措,展現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介紹“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進展及其為亞太和全球帶來的新機遇;闡述中國對亞太和全球經濟發展看法,強調建立亞太伙伴關系,與各成員共同勾畫亞太未來發展愿景。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兩廊一圈”為亞太地區各國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過去1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年均增長19%,高出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速4個百分點。僅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就從1.8億美元擴大到86億美元,年均增加54%,因此中國企業對亞洲市場的投資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
而對這種由“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前景,亞太各國也有著普遍的共識。
在習近平訪問越南期間,中越雙方同意整合兩國優勢,加緊磋商“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框架內合作。“我覺得一是通過‘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的對接,產能合作方面的對接,首先使兩國關系經貿合作領域、基礎設施合作領域、產能對接合作領域做大做強,它將十分有力地推動兩國的全面合作關系,這是實質性的推動,基礎性的推動。”阮宗澤表示。
對亞洲發展中國家而言,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盡管人口結構年輕、內需市場龐大,但是國民儲蓄不足、技術能力不足,引入資金和技術,將彌補這些國家的融資缺口,提升制造業水平,推動產業升級,進而帶動國民收入。
對于韓國、新加坡等亞洲發達經濟體來說,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出現結構性放緩、儲蓄過剩、資金過剩等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會令這些國家獲得更多的海外投資機會,提升企業盈利水平,有利于平衡經常賬戶順差、緩解過度儲蓄的問題。
自從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新加坡一直積極響應。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今年1-9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投資主要流向新加坡等國。在吸收外資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設立企業1604家,同比增長1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投入外資增幅較高。
“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大環境下,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飛速增長。中國-東盟貿易在未來兩年交易額預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將拉動該地區經濟的增長,還將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提供動力。”
星展銀行全球貿易產品管理全球交易服務部執行董事Stephen Kiang Wah Lee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帶一路’與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將共同促進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推動人民幣使用量的增長。新加坡與東盟會員國之間存在密切的貿易聯系,在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貨幣的進程中,新加坡發揮著重要作用。”
求同存異
經濟發展是優先項
在目前亞太各國普遍面臨經濟增速下滑、經濟改革轉型的時期,尋求共同的發展也為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整個亞太地區地緣遼闊,也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歷史關系極為復雜的地區,彼此間的矛盾與合作始終同時存在。然而,在目前亞太各國普遍面臨經濟增速下滑、經濟改革轉型的時期,尋求共同的發展也為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會促使沿線各國聯系更加緊密,希望各國能夠優先共同推進經濟發展。”泰國駐華大使館商務公使莊派吉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自貿區升級版都將繼續推動中國與東盟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大目標相比,小分歧是微不足道的”。
11月,習近平此次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雙重身份訪問越南,是我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時隔近10年再次訪越,并實現了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年內互訪,在雙邊關系中并不多見。在越南的25個小時,越南多位政治局委員出面,陪同習近平出席訪問活動。越方請習近平在國會發表演講。在阮富仲總書記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上,越南打破國事訪問慣例,鳴21響禮炮。
“中國和越南之間多年來一直有著黨際外交的傳統,而此次習近平訪問越南可以說是兩國之間的高端黨際外交,對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有著推進作用。”楊丹志表示,“中越之間特殊的歷史淵源,除了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之外,還存在黨際外交,因此有更多的溝通渠道。”
此次出訪越、新,習近平就新形勢下中國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又提出四點主張:1。共同維護和平安寧,為亞洲各國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2。深入對接發展戰略,為彼此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動能。3。積極開展安全合作,共謀互尊互信、聚同化異、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鄰國相處之道。4。不斷鞏固人緣相親,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傳承下去。
在越南,中越雙方同意整合兩國優勢,加緊磋商“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框架內合作,協調推進兩國多領域產能合作,集中精力做好大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兩國邊境和金融合作,推動雙邊貿易均衡可持續發展。
楊丹志指出,“中國和越南在經貿發展方面有越來越深厚的關系。而且,當前中國和越南都在經濟方面面臨著改革、轉型的挑戰與困難,因此強化彼此之間的經貿合作是促進兩國經濟共同發展的途徑。”
“尋求發展與繁榮是每一個國家的目標與追求,因此在經濟發展這個最大共同目標下,各國、各地區之間應該可以本著理智、克制的態度做到求同存異,以實現各自最大的目標。”孫立堅表示。
在此次訪問新加坡期間,習近平還完成了與臺灣方面領導人之間歷史性的會面。“無論大陸與臺灣之間有著如何多的分歧與難題,但是這都阻擋不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的主旋律。”臺商朱寶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多年來,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經貿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兩岸政治的影響,但是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始終是在不斷地增進與強化。中國大陸經濟的騰飛是實實在在的,而臺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需求與依賴也是切切實實的。”
“很多政治、歷史方面的問題的確是很難一下子解決的,而需要時間來慢慢地消化與消弭。”朱寶林坦言,“未來兩岸之間的關系應通過加強彼此間的經貿關系,最終從經濟、民生方面的關系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