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策略周報:震蕩蓄勢 方能延續中級行情】震蕩蓄勢才能延續行情,結構性行情修正預期收益率是關鍵。
★展望:震蕩蓄勢才能延續行情,結構性行情修正預期收益率是關鍵
——短期震蕩調整,為延續中級行情蓄力。中級行情的主邏輯依然存在,即匯率預期相對穩定的背景下,錢多、“資產荒”、經濟政策積極。但近期一直提醒,越漲越要考慮風險收益,得意但不可忘形,三季度成交密集區阻力重重,震蕩蓄勢才能向上。
——首先,IPO凍結資金、降低融資杠桿的政策調整以及海外風險的擾動,短期順勢延續調整,但系統性風險不大。(1)周末降低融資杠桿的政策,短期對相對亢奮的市場情緒有抑制作用,洗洗更健康,但實質性影響不大。降低融資杠桿率,說明管理層吸取了上半年的經驗教訓,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營造可持續的良性氛圍而非暴漲暴跌。(2)外部環境擾動,影響短期市場風險偏好。美聯儲12月加息幾成定局,歷史規律看,美聯儲首次加息之前一個月的全球股市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表現低迷。另外,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短期內會導致全球市場避險情緒上升。(3)下周IPO還是老辦法。
——其次,繼續維持立冬之后的年內行情會比“愛在深秋”弱,如果還想繼續參與行情,降低預期收益率是關鍵。一方面,考慮到增量資金入場規模有限、監管政策管控融資杠桿,行情想要突破阻力,只能依靠震蕩蓄勢。深秋之后,此輪中級行情已經進入下半場。從博弈的角度看,隨著券商、次新股所帶動的一輪落后補漲行情,特別是中大盤價值股的補漲帶動指數進入三季度成交密集區,那么,行情繼續上漲就對于資金的需求更強。另一方面,市場情緒往往是后知后覺的,當情緒亢奮時就更要考慮風險收益。近期,投資者和輿論高呼牛市歸來的不在少數,完全符合我們在9月中旬“愛在深秋”報告中所預見的——深秋行情動能四:風險偏好回暖,政策呵護的邏輯重提“被利用的牛市”,顯示后知后覺的投資者已經入場。這時,應該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因為市場亢奮時,往往也是“非專業投資者”進來“買單”的時候。
——總結來看,深秋行情上漲之后,利多逐步兌現,衡量風險之后的賺錢效應在縮小。雖然市場情緒后知后覺,引發空頭回補,但是,流通市值規模的擴張對資金的消耗更大,而增量資金卻不足,反而會更快到達資金和籌碼的相對均衡,從而,在沖擊三季度成交密集區時,大股票補漲引發的“逼空”行情難以持續,后續結構性行情震蕩向上的概率更大。
★投資策略:加強交易做波段,中小成長股和主題投資仍是行情熱點所在
——加強交易可以在下階段獲得更大的超額收益,短期三季度成交密集區附近出現震蕩調整,但是,系統性風險不大,中級行情的下半場尚未結束。下周如果A股市場繼續順勢調整,投資者不必過度悲觀,建議趁機優選投資機會,逢低增持,畢竟當前“錢多、資產荒”的大背景下,至少優質新興成長股和主題投資將持續反復地活躍。
——首先,短期調整時成長股波動大,但之后,優選成長股有超額收益。成長股不僅是本輪中級反彈的核心,也是未來中國經濟轉型、改革、創新的主戰場。過去幾年,轉型成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中期來看,成長股可以通過外延式收購、不斷地加杠桿,從而推動業績增長和股價上漲的正反饋。短期來看,大漲之后的成長股從板塊角度的相對收益可能會弱化,但是,要獲得超額收益、追逐抱團取暖的機會,還是依靠優選那些更新更炫的細分行業的中小成長股,特別是大股東有動力則更好,繼續看好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核電、高鐵、機器人等)、現代服務業(傳媒、健康、體育、文化等)、互聯網,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虛擬現實產業鏈可以深入淘金。
——第二,追逐更新的主題投資:智能制造(世界機器人大會臨近)、碳交易(月底巴黎氣候大會)、醫藥電商(處方藥網售牌照有望解禁).
——第三,傳統產業的交易型機會,要進一步強化交易。一方面,國企改革受益板塊可以找補漲機會。得益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的功能界定與分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細則的出臺,國企改革推進速度快于市場預期,在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步伐明顯加快,一批公司相繼停牌。另一方面,券商、保險、高鐵、電力、軍工、電力設備這些行業景氣度還好或者政策還比較友善的板塊,容易吸引人氣,適合在箱體震蕩階段做交易。
——第四,配置型機會:(1)消費型績優股攻守兼備,適合此前踏空的投資者。傳統的包括白酒、家電、醫藥等,消費升級的包括傳媒、旅游、輕工制造等行業的績優股,四季度估值切換帶來補漲機會。(2)維持穩定高股息率的大盤權重股:“類債券”,適合擁有較低資金成本的機構投資進行大類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