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經濟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有人認為現在做實業“有點過時”了。對此,一直在實業領域堅守的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第十五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表示,一切上層建筑的基礎都是實業。不管是在互聯網時代,還是在其它什么時代,實業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實體經濟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有人認為現在做實業“有點過時”了。對此,一直在實業領域堅守的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第十五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表示,一切上層建筑的基礎都是實業。不管是在互聯網時代,還是在其它什么時代,實業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
由北京青年報、《英才》雜志、新浪網共同主辦的2015年(第十五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于11月13日在北京舉辦。本屆大會聚焦“資本智道”,共同推動資本融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無論“一帶一路”、國企改革、京津冀一體化,互聯網+還是中國制造2025等等頂層設計,都離不開更為領先的資本理念。今年以來,鋼鐵、化工、煤炭、有色金屬、電子等行業迎來產能過剩的嚴峻局面,實體經濟基本上都進入了微利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業該怎么做?實體經濟該如何轉型?實業與金融該如何互相促進?成為了本屆大會企業家們激烈爭辯的話題。
產能過剩下實體企業的金融轉型之路
在本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實業難做”成了眾多與會企業家共同的心聲。產能的過剩讓許多傳統企業的贏利變得微薄甚至虧損。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在會上表示,實體經濟現在是在煎熬,因為我國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的問題,供大于求。現在的制造業,現在的實體經濟基本上都進入了微利的時代。特別是化工、煤炭、有色金屬,包括糧食、棉花,現在都是最近15年以來價格的谷底。
“所以我們也在思考企業轉型的問題。我們希望學習聯想、學習復星的經驗,要實現實業+投資商業發展的戰略。” 傅軍介紹,公司的轉型升級戰略取得了重要成果。去年公司凈利潤約30億元左右,其中70%的利潤是通過投資所取得的。今年上半年,大概85%的利潤是通過投資取得。
在企業的資本運作方面,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兩個做法也讓許多與會企業家倍感興趣。該公司總經理王彤宙介紹,在金融創新這塊,公司一方面是打造了一個資本控股平臺,把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基金基本上都在平臺統一做,這個做法得到了銀監會的認同,這個平臺現在發展很快;另一方面是做資產證券化,節能環保領域的第一單將很快在上海交易所掛牌。
“固安模式”入選發改委PPP項目庫
在產融結合方面,PPP模式成為與會企業家關注的焦點之一。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中國業務首席執行官易珉表示,PPP模式是產融結合最好的結合點,港鐵在北京的4號線、14號線和后續的16號線,杭州的1號線等即采用了PPP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
易珉稱,我們說的走出去、一帶一路,路是靠軌道修的,世界銀行初步測算,為了走出去所要修的軌道,一年投入要7000多億美元,把沿線所有國家的財力都集中在一塊,最多滿足4000億美元,PPP模式將大有可為。
與許多企業剛剛開始PPP模式的探索不同,在會上,華夏幸福基業發展集團總裁趙威已經開始在推銷其PPP模式的成功經驗了。趙威介紹,華夏幸福的“固安模式”已經獲得發改委的推薦,固安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首批13個PPP項目庫之一,人民日報7月27日還撰文解讀了固安模式的關鍵點。
趙威表示,他們所堅持的產業信托模式是當前國家提倡的PPP模式的有利探索和實踐。與傳統的單項PPP模式不同,華夏幸福專注于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的綜合PPP模式。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PPP市場化運作模式,為所開發的區域產業新城提供投資、開發、運營一體化服務。
企業家反駁“實業過時論”
在實體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層面,與會企業家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度有一種觀點在市場中流傳,認為金融特別是股市是實體經濟的對立面,資金注入股市就不是支持實體經濟。對此,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資金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強調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很多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獲得發展,但確實有個別金融產品會陷入純粹投機性的目的,對此要加以防范。
在大會上,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曉表示,金融和實業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實業整個經濟就是空的,但是反過來說,實業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市場經濟也不可能進行下去。
中國銀行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趙春堂表示,這些年來的金融創新是驅動了實業增長的,原來金融業以銀行的貸款為主,現在貸款發揮的作用更多的是流動性的支持,資本支持可能少了。但金融業的創新,包括信托、租賃和其他的資本發展、投資銀行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驅動了實業增長。
在實體經濟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有人認為現在做實業“有點過時”了。對此,一直在實業領域堅守的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表示,一切上層建筑,金融、服務業等等,基礎都是實業。不管是在互聯網時代,還是在其它什么時代,實業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就把自己的定位定在實業。
雖然在金融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表示,作為民營企業他們還是要堅持做實業。“我覺得實體經濟才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觀點交鋒
企業不缺錢是否就不必上市?
不缺資金的企業有沒有必要上市?家族企業要不要上市?在13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中,尤其在2015年獨特的資本環境下,這一類話題也引起熱議,包括來自實業領域與資本市場的各路大佬對此都有著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同樣是由希望集團衍生獨立而成的新希望和東方希望集團,新希望近來在資本市場,在金融戰略布局方面已作出多種探索,而東方希望則一直堅守于“實業邏輯”不動搖。“不管是在互聯網時代還是在什么時代,實業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所有的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就把自己的定位定在實業。”劉永行表示。
“當初我們1995年的時候決定分開發展,按照個人的價值取向以及個人的特點,把自己所做的那一塊做到極致。所以我們既然20年前選擇做實業,就要堅持下去。”當被問及東方希望是否也會借鑒兄弟公司在資本、金融領域的一些經驗,或者是否有通過資本運作來提升企業規模之類的打算時,劉永行表示,并不排斥資本市場,注資、上市,這是非常好的手段,但不缺資金為什么上市?“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快速發展,能持續大規模地投資。”
他同時認為,對于實業企業而言,現在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時期。盡管目前整個世界經濟都非常困難,全球眾多企業面臨虧損的挑戰,“中國企業是世界企業中表現最好的,能做到這一點就行了,不用著急”。他以自己集團在新疆的大型建設項目舉例指出,相較四五年前,目前的水泥、鋼鐵價格已大幅走低,可以說現在是要素成本,建設成本最低的時候,有利于企業的建設生產。“雖然面臨困難,但是大家都一樣,你只要做到行業最優秀,而不要見異思遷。”劉永行表示。
是否“不缺錢就不必上市”?對于這一話題,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升認為,還是要上市。他指出,上市后的企業被公眾監管,能夠受到約束,上市后更加透明,同時走向公眾化,可以助力企業知名度更大,取得更好發展。
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孫蔭環認為,上市只是一種選擇。取決于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自身的追求和選擇。“上市公司并不是為了錢上市。選擇了上市公司,要規范管理、公開透明、接受更多的監督,當然也不放棄在資本市場中獲得的一些要素。”
而同樣對上市持積極態度的大田集團董事長王樹生表示,家族企業也應該上市,“我跟我的兒子問過,將來咱們家的企業是你想自己干,還是大家一起干。兒子說一定是大家一起干。”王樹生認為,大家一起干的好處首先是能夠把各自彼此的優勢相疊加,使企業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同時,上市就是企業邁上一個再擴大、再發展的臺階。上市是上臺階的一個很好動力。另外,公眾化的公司能夠讓公眾來監管企業的永久性發展。
公益之言
王健林:大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扶貧
在11月13日晚上舉行的公益盛典環節上,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張延平、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中澤嘉盟投資董事長吳鷹等闡述了對公益事業的見解。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在發言時表示,萬達集團在扶貧方面已經有所創新。萬達集團去年年初承包了一個縣的扶貧工作,同時準備建設一所職業學院和一家大型茶葉加工廠,他希望用教育和產業的投向來引導這個縣摘掉貧困的帽子。
王健林認為,今天絕大多數企業都認識到,企業不僅僅是生產,而且要有社會責任。關于社會責任方面,很多人認為社會責任就是扶貧。但在越來越多的實踐中我認識到,這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可能更多的方面要著重于對健全社會人的意識,然后是教育的問題,可能接下來才是扶貧。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在發言時表示,現在我們的農村孩子迫切需要幫助,如果按照現在7000萬人的貧困線,中國有1000萬個孩子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留守兒童有6000萬,如果他們在收入上不屬于貧困,那么他們在精神方面、在社會照料方面,絕對是貧困的。“我們愿意和企業界合作,幫助政府形成政策,惠及每一個農村的孩子。”
精彩觀點
處理金融風險要給企業“以時間換空間”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中國的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可能更多看到的是速度的變化,從高速變成中高速,但是實質上背后隱含的真正的含義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真正的轉型,也就是從原來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真正走向創新驅動。對一個企業來講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生命力,對一個國家來講沒有創新也就談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創新、創業其實不僅僅是一種行為,還應該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如果這樣走下去,我相信中國可以看得到更好的未來。
聯想集團中國區總裁童夫堯:互聯網無論是對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都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我認為,企業的根本還是做好產品,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李一:兼并收購正在變成一個非常大的主題。這其中包括宏觀方面的改革精神,也有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同時還有行業整合的因素。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整個的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當中,必須要這么做產生的必然現象。今年中國兼并收購的量值有望到6000億美元,這是很高的數值。大膽說一句,未來兩三年,是中國的兼并收購,乃至走向世界的黃金時代。
交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敏:在支持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應該說這兩年包括未來一段時間里面,面臨著金融風險嚴峻的考驗,這個也考驗了我們(金融)行業在服務經濟當中的能力和智慧。我們的想法是,我們一方面要管控好自己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要從現在的實體經濟的現狀,以及金融環境這樣一些新的情況出發,對實體經濟在風險暴露以后,我們在對待這些風險、處置這些風險過程中,確實是應該重新考慮和體諒實體經濟的難處。
在處理一些風險暴露事件過程中,總的指導思想還是要給企業以時間來換空間,給企業生存下去的渡過難關的這樣一種機會,也可以說,既然已經跟企業建立這樣的關系,我們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企業能生存發展,是金融能夠發展的根本,這個是我們基本的想法和觀點,我們也是這樣處理一些事情。我想我們還是要跟企業共生共榮,這是我們的基本觀點。
記者手記
為中國企業家的自信點贊
今年六七月份,中國資本市場遭遇劇烈動蕩,同時實體經濟萎靡不振,一股悲觀的情緒一度籠罩在眾多國民的心頭。然而,在這次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困難面前,中國企業家沒有被嚇倒,而是表現出了應有的風采和自信。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許多傳統實業的利潤已經微乎其微。但與會企業家幾乎沒有人說過要放棄,堅守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企業家抱怨的聲音很少,談得最多的是發展、創新以及互聯網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在“中國創新力量的全球化布局”分論壇中,一名女企業家認為,現在一提到全球化,往往就是談怎么“走出去”,但我們經常忽略一個事實,全球化的中心其實在中國,未來10年最好的商業機會一定在中國。“面對全球化,我們要做的,其實是要把全球最好的東西引到中國來。”
女企業家的發言讓北青報記者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李嘉誠撤資事件”,這個事件的背后其實是對中國經濟乃至中國道路的信心問題。一度有一股聲音將其解讀為李嘉誠看空中國的信號,“中國經濟崩潰論”卷土重來。但后來的事實顯示,中國的企業家并沒有跟風,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于他們的商業邏輯。
在本次大會論壇,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談到他前不久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代表團到德國和意大利進行訪問,跟德意兩國工商界接觸的情況。
徐井宏說,他了解到德國、意大利等國的企業家大多認為自己正處于一場深刻的危機中。“這個危機怎么帶來的?就是在信息時代中,整個歐洲幾乎都沒有跟上信息前進的步伐。雖然制造業基礎非常好,但是在全球的互聯網公司,或者互聯網大型的公司里幾乎看不到歐洲的影子。”
此時,一個鏡頭浮現在徐井宏的眼前,當年,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給康熙皇帝演示蒸汽機的原理,皇帝看完哈哈一笑說你們不知道我們幾百年前就有了木牛流馬了。正是這種保守的心態,讓一個發達國家變成了落后國家。
“我說現在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中國真的跟上了,也許在互聯網這個領域我們還有更大的空間,我們這幾個企業,包括未來的企業,占據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巨大的市場。”徐井宏對歐洲朋友說。
引用徐井宏的例子只是為了說明中國企業家現在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中國企業家的信心并不是無源之水。世界終將擁抱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