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大戰,據電商平臺自稱創下了9項世界紀錄,僅下單量及銷售額兩項核心數據就增長了1.5倍以上,銷售總金額達到千億元,“剁手族”的舉動可謂瘋狂之至。而且,今年的“雙11”所涉及范圍已蔓延至全球,“雙11”成了全球的“歡樂購”,這點尤為電商所津津樂道。
今年的“雙11”大戰,據電商平臺自稱創下了9項世界紀錄,僅下單量及銷售額兩項核心數據就增長了1.5倍以上,銷售總金額達到千億元,“剁手族”的舉動可謂瘋狂之至。而且,今年的“雙11”所涉及范圍已蔓延至全球,“雙11”成了全球的“歡樂購”,這點尤為電商所津津樂道。
然而,瘋狂過后仍需要冷思考。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各項數據的連年大幅增長、“剁手族”人數的不斷增加以及“雙11”影響力的逐年遞增,而是電商平臺上購物環境的如何管理、如何凈化。
與往年一樣,“剁手族”在狂熱過后,有多少人“歡樂感”仍存呢,難道是“好事不出門”?相反,倒聽到有不少埋怨。有人喊冤,買到了冒牌貨;有人指責,以次沖好;有人叫苦,預存金額獲得獎券未買貨,定金退不了;也有人憤憤然,價格多次跳動,買貴了500元……如果將電商的種種不端行為一一列出來,其數量會不會也創下新紀錄呢?
這些現象的出現,已非朝夕之事,甚至在電商出現之初就存在了。但是,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新的電商數量快速增長之時,一批又一批電商的倒下已不是什么新聞,其各自的不幸或許只有自己才心知肚明,而普遍的原因大抵離不開上述因素所形成的影響,投機取巧者終究是難以長期生存下去的。問題是,對于這些現象的治理,卻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不良風氣仍漂浮于眾多電商賴以生存的上空。長此以往,電商能否為民眾帶來高品質的商品,為民眾帶來高質量的生活享受,便值得懷疑。
如今,“雙11”幾乎成了全球的“購物節”,而不僅僅局限于國內,涉及人群顯著增加,我們為其成功而鼓掌的同時,亦希望其能形成良好的購物環境,做出品牌,打造成“百年老店”。電商在大幅提升銷售金額、賺得盤滿缽滿的同時,多一分社會責任心,多一分良知,多一點誠信,而不是挖下一個一個的坑讓網購者跳,自己站在一邊偷偷數錢偷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