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高達912億元。除了912億總成交額再破紀錄之外,還有一個數字值得注意,就是有3000萬中國消費者,購買了進口商品。
上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高達912億元。除了912億總成交額再破紀錄之外,還有一個數字值得注意,就是有3000萬中國消費者,購買了進口商品。
也是順應這種“買全球”的消費趨勢,從2012年12月開始啟動跨境電商進口試點,第一批包括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5個城市,之后又增加了廣州、深圳和天津,目前一共是8個。
如果消費者買了進口商品,簽收時可以注意下,會發現這些貨多是從杭州、寧波或上海等地的保稅倉發過來的。
但在這8個試點城市中,業務體量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上海海關共受理跨境進口業務訂單71.4萬單、交易額1.7億元。
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驗放了530.5萬單、價值約4.32億元人民幣。
鄭州E貿易,業務量是3010.3萬單,貨值26.8億元。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很多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海做跨境電商是非常有優勢的——上海在打造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些都能夠為跨境電商提供很好的配套。而且,長三角擁有大量有消費力的人群。
他們同時也提到,上海做試點,推進是非常穩妥的,而監管非常規范,也是上海的一大特點。比如說,直郵進口模式中,上海的抽檢率是5%,高于其他地方。
但是,基于行業發展的考慮,大家更期待,在穩妥、規范的基礎上,市場可以更開放一些,能夠有多個平臺存在,互相競爭,更好地為跨境電商企業服務。
上海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自2013年12月28日正式啟動,在此基礎上,“直購進口”、“網購保稅進口”兩項模式開始運作,“跨境通”成為面向消費者、電商以及物流企業的主要平臺。
2014年,上海海關又相繼批準松江出口加工區和嘉定出口加工區開展跨境電商業務試點。
2015年6月18日,上海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在松江出口加工區揭牌,阿里巴巴跨境電商項目——天貓國際正式走貨運行。
同時,新的模式也在出現。今年初,嘉定出口加工區和“跨境通”合資成立“嘉境通”,旨在將其打造成跨境電商企業的線下服務平臺。雖然剛剛經過測試開始運營,嘉境通董事長徐瑞祥說,這種合作形式,能夠更好地加強嘉境通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現在已有京東等30余家企業要入駐“嘉境通”,會在11月底12月初完成。可期待空間非常大。
市場正在逐漸打開,也期待上海的跨境電商進口試點,能夠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