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進出口、金融業等多個領域注入發展動力,并將“全面對接科創中心建設”。
上海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進出口、金融業等多個領域注入發展動力,并將“全面對接科創中心建設”。
11月16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開放發展”新聞吹風會上,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透露,為對接科創中心建設,構建最高效的“雙自聯動”機制,已經初步提出了10項重點創新試點事項,力爭在探索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推動境外風險投資基金直接投資境內創新企業、建立國際化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集成電路保稅監管、生物醫藥CMO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
雙自聯動工作方案將出臺
在雙自聯動、對接科創中心建設方面,以集成電路保稅監管模式為例,這些都是企業在發展中遇到問題而尋找的對策。朱民解釋,早期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上下游基本由一家企業包攬,從設計、研發到生產;現在則是全球化產業鏈的合作,有各種專業的服務外包商,整個產業鏈不同環節可以由不同主體來實施。這就需要在監管上有新的制度措施。
“我們在自貿區內探索,通過制度創新解決科技發展問題。我們已經初步形成‘雙自聯動’工作方案,不久就會出臺。”朱民透露,“(方案)是1+4,‘1’就是體制機制,要適用于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4’是指圍繞機構、資金、技術、人才四個創新要素進行推進。”
朱民通過幾組數據來闡述上海自貿區在開放發展上取得的成績。
一是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增加了外資準入的透明度,激發了外商投資的熱情。今年1-9月,自貿區內新設外資企業2411家,占新設企業總數10498家的23.0%,在2013年自貿區掛牌初期,這一比例僅為5%。
二是上海自貿區成為資本出海的橋頭堡。2014年,上海自貿區境外投資中方投資總額達到了41.87億美元。今年1-9月,對外投資備案項目數達385個,同比增長333%;累計中方投資總額135.55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的3倍。自貿區境外投資規模已占到全市總量的41%。
三是金融制度創新加速。截至9月底,累計有36家金融機構通過分賬核算系統驗收,共開立33304個自由貿易賬戶,當年累計賬戶收支總額12358億元,FT賬戶余額619億元。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持續擴大,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區內跨境人民幣經常項下結算為2363.77億元,直接投資項下結算為3203.44億元,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為8205.13億元,占到全市的37.3%。10月30日,《進一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正式發布。“我們將本著風險可控、先易后難的原則,積極爭取,主動作為,成熟一項、推進一項,努力保持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的先發優勢。”朱民說。
八方面措施穩外貿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在吹風會上說,“十二五”期間,上海形成了以服務貿易、一般貿易、消費品進口為增長動力的對外貿易新格局。上海在消費品進口方面,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上海消費品進口34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65.9%,年均增長13.5%。上海消費品進口占全國的三成左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口消費品集散地。
根據上海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累計進出口2.1萬億元人民幣,在全國各省市中位列第三,同比下降2.2%,全國則同比下降4.2%。而上海的出口形勢比較嚴峻,前三季度,上海市出口同比下降4.6%,而同期全國出口是同比下降2.8%。
“從四季度看,外貿是企穩回升,但能否真正走出下行區間,難度還是非常大。”尚玉英說。
她透露,目前,上海市商務委正聯合海關、檢驗檢疫、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梳理了上海市500家重點外貿企業,采取8方面措施穩外貿:
一抓政策落地,包括中央和上海已出臺的一系列政策。
二抓財政支持,“我們也拿出了一定額度,支持、獎勵外貿出口貢獻大的企業。”
三抓企業服務,在最近一兩個月中,了解企業訴求主要集中在:退稅、貿易便利化、成本、收費等方面。“趁機梳理完,大概有200多項的問題,逐項解決。”
四抓通關便利。
五抓環境優化,包括進出口環節經營性收費整頓清理工作,由發改委牽頭,已經全部落實,由市財政出錢,降低企業成本。
六抓新型業態,也就是新的貿易,包括離岸貿易、跨境電子貿易等。
七抓轉型升級,包括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包括支持傳統外貿基地向設計、研發、海外營銷等多環節轉變。
八抓擴大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