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不良貸款率連續幾個季度上升,這個現象需要密切關注。若不加以控制,比率很可能會繼續上升,銀行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不良貸款率連續幾個季度上升,這個現象需要密切關注。若不加以控制,比率很可能會繼續上升,銀行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現在銀行不良貸款率確實在逐步走高,有些銀行還進入了惡性循環。其實現在銀行不缺錢,但是由于宏觀經濟情況不好,不良率高,所以都不敢放貸。這就導致企業缺錢,好項目難進行下去,不良率會更高,就進入惡性循環。”某國有銀行分行的副行長吳越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近日,銀監會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86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據悉,這是不良貸款率連續第九個季度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秘書長姚余棟認為,我國的不良貸款還是可控的,現在上升速度比較快,但總體是不高的,最近從低位向正常位的回歸比較快。
“不良貸款率連續幾個季度上升,這個現象需要密切關注。若不加以控制,比率很可能會繼續上升,銀行資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不良率”仍可控
不良貸款率的持續攀升,是目前困擾整個銀行業的問題。據媒體報道,近一兩年來,銀行業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有媒體統計,今年以來,銀行業離職高層已達37人,涉及的銀行包括中國銀行 、建設銀行 、交通銀行 、浦發銀行 、民生銀行等,涉及變動的職務包括董事、行長、副行長等。業界普遍認為,20多年來,類似的金融業高層職位的密集變動很是少見。
除了銀行高層的“動蕩”,亦有報道稱,銀行基層員工由于高薪光環的褪去,辭職率也在增加。
據媒體采訪報道,員工的辭職原因除了是因為銀行面臨新型金融業態的沖擊,更重要的是由于受不良貸款率持續升高的影響,銀行的凈利潤下滑,所以只有降低員工的工資來補貼利潤,導致員工的績效收入等可能會受到影響。
《北京商報》報道,在16家上市銀行中,農行不良率最高,為2.02%,也是惟一不良率攀升至2%以上的上市商業銀行。其余上市股份制銀行不良率在1.3%-1.6%之間,其中,招行、興業銀行不良率超過了1.5%。
據悉,除寧波銀行外,其余15家上市銀行截至三季度的不良率較2014年末均有上升,其中,招行、農行和興業銀行的不良率上升幅度較大。
但姚余棟認為,我們的不良率與全球平均水平比,是偏低的。
“我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1.59%,而全球是4%,我們比全球水平低很多。而且我們現在的撥備率在167%,以后可能是150%,我們資本充足率在13.15%左右,其中核心資本在10.1%,核心資本很高,核心資本不缺,將來發點刺激債不就能補充資本金嗎?”姚余棟說。
趙錫軍認為,不良貸款率不超過2%都屬于比較正常的。
“但是,不僅要看不良率,還要看不良率的變化趨勢。如果已經連續幾個季度的上升,盡管還在2%以下,不良率也需要被密切關注。因為不良率的持續上升,意味著資產的變化趨勢是向壞的方向變化的,這一點尤其重要。這說明如果不對此加以關注和控制,將來比率會繼續上升,銀行資產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影響也會越來越大。”趙錫軍說。
法治周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通常實際的不良率,要比發布出來的高。
吳越說:“首先是不良貸款額的計算本身受財務會計、信貸政策、計算統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另外,你看到的一點幾的不良率都不是真實的,銀行都有指標,如果我們上報的不良率高了,都會影響員工的績效工資,影響股東對銀行的信任,我們都是發股票的。”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奚君羊認為,單獨看不良率的上升并不能反映實際問題,銀行業真實的情況要看利潤率與不良率的差值,也就是收益能否覆蓋風險,才是銀行包括各類投資的盈虧平衡點和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依據。令人憂慮的應該是不良率上升的同時,各大銀行的利潤增長率也在下降。
“從2012年開始,銀行賺錢就少了,而且越來越困難了。”趙錫軍說。
據銀監會數據,利潤增長繼續趨緩。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925億元,同比增長2.21%。2015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20%,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6.68%,同比下降3.11個百分點。
2015年前三季度,四大國有銀行凈利潤增速均下滑至1%以下,其中,中國銀行三季度凈利潤首現單季負增長;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速明顯分化,最高與最低增速相差6倍之多。
奚君羊分析認為,雖然不良貸款率攀升,但總體來說銀行還是盈利的,大部分資金被放到壞賬準備金里了,這才是導致利潤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他認為,“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應該受影響不大。總體來說,銀行業風險還是處在可控狀態”。
不良率持續攀升的四大原因
山東省城商行聯盟內部發布今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城商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12%。該聯盟某城商行的一位高管張良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
“當然,這與城商行本身經營管理相對比較粗放不無關系,像我們的業務主要針對中小微企業,而中小微企業本身的風險就相對比較大,所以不良率才會比較高。”張良說。
張良分析說:“從我負責的城商行分行情況來看,不良率高,除了與目前宏觀經濟的整體狀況不好有關,還與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互聯網經濟,比如淘寶等電商的發展,對傳統的地方集散式的商品貿易行業有一定的影響,當然這部分涉及到的也只是小微企業客戶,雖然數量多,但是單筆業務小;銀行的貸款大多還是給了當地的加工制造行業,然而,由于產能過剩,生產出來賣不了,這些企業如果資金鏈斷裂,扛不住了,就會變成壞賬。”張良說。
“還有一部分的政策因素,國家近兩年開始推行污染治理,我們當地200多家企業被要求整改,50多家企業被要求關閉。毫無疑問,這影響了當地相關的產業結構。”吳越說,“事實上,從前年開始,從海外進口煤炭、鋼鐵、水泥、大豆等物品的企業開始面臨虧損難題,產品的需求不足,賣不出去。”
“從前年到去年,再到今年,情況并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受房地產行業低迷的影響,煤炭、鋼鐵業、水泥等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相關進口企業受到最直接的影響,‘貨物一上船往回運,就是賠錢的買賣’。現在企業缺資金。”吳越說。
趙錫軍分析認為,出現如此不良率持續攀升的現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另外,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比如關閉產能過剩、污染嚴重的企業等,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式,自然淘汰了部分企業,企業破產或被關閉,也會增加不良率;三是受前期投資、信貸方面政策的影響,可能存在著對某些行業投資、放貸過度或不合理的政策引導,導致了后期的產能過剩或環境破壞影響;最后,銀行自身對風險控制的能力、銀行經營管理能力需要加強是銀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銀行要從自身找原因找出路
趙錫軍說,這暴露出銀行的理念問題,暴露出銀行經營管理、風險控制能力的問題。“有機會時找不到機會,風險出現,控制不住風險,于是,就因噎廢食。”
作為銀行的管理層,吳越對于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非常著急,他認為銀行不應該惜貸,應該把錢放給有合適項目的企業,銀行需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設。
然而,據銀行業資深人士向媒體透露,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并不旺盛,意味著很多企業并不想貸款,因為不管什么樣形式的融資總有成本,如果收益不能覆蓋成本,那么企業就不會去做融資以及利用融資來的錢去投資生產。
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形勢,去年來,央行一直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年內,還曾9次降息降準,然而,在經濟環境低迷的形勢下,這些措施對于解決企業信貸問題的效果并不太明顯。
趙錫軍強調,我國商業銀行利潤快速增長時期早已過去,國有銀行業早已轉為股份制銀行,在面對宏觀經濟情況變化、金融市場改革推進、面臨更多競爭壓力的情況下,銀行自身要及時改變理念,提高鑒別風險、控制風險的能力,提高經營管理、拓展業務的能力。
申萬宏源分析認為,上市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很難擺脫不良率上升的壓力,增速將呈逐季下滑的趨勢。
“國家曾兩次統一為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貸款,但是這一次卻做不到了。因為銀行已經改制上市了,屬性由股東所有,不能再由國家對其不良貸款進行剝離。”趙錫軍說,化解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應該更多的使用市場化的辦法。
針對銀行不良貸款的問題,姚余棟曾呼吁,對那些非僵尸類的企業,銀行可以通過債轉優先股的形式,讓企業換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