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月的股市暴跌,監管層通過媒體把公眾關注的焦點引向了境外機構“惡意做空”,不惜動用公安系統直接調查取證。而密集調查的結果卻發現:最大的做空勢力來自于“莊家”出逃引發的踩踏!由此引發了股市莊家之間“狗咬狗”的罵戰,有道是:牛市死在豬身上讓狗吐血!股市莊家的“狗血”罵戰牽出了一條黑線,上有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下有“寧波敢死隊”黑莊徐翔,背后則是證券監管體制內在的黑洞。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那樣:“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
中國證監會的監管框架是在90年代中期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有二:其一是主管證券審核的發行部,其二是自上而下的機構部。這樣的監管架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完成的,或許可稱之為“半市場”的監管體制。從組織架構上看,證監會類似于控股公司的總部,自上而下監控著旗下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這種自上而下的監管可以細化到管人管股票,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人際關聯,卻可有效監控主要負責人的道德風險。
早期證券市場的規模很小,交易量很低,管住了證券從業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就等于是管住了市場。從這個角度看,當時形成的監管框架和證監會的市場定位相適應,因為當時的證監會不僅是證券市場的“道德天使”,還承擔著“為國企脫困”而融資的經營責任。客觀地說,證監會并不是監管者,而是證券市場的經營者!可有效監管證券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卻難以約束證監會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如今股市長大了,如俗話說的,樹林子大了啥鳥都有。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上下延伸,盤根錯節,道德天使隨時可能淪為政治娼妓。與此同時,內線交易和與之相關的股市暴利也越來越大,這種自上而下的監管體制幾乎必然滋生市場操縱和內線交易的行為。監管層的部門負責人可以“道德天使”的身份居高臨下,股市暴利如水中游動的錦鯉,唾手可得,官場與市場的結合必然導致權力尋租。制度性的尋租一旦存在,相關人士之間的攀比行為也會出現,由此演繹,監管體制本身就成為中國股市頻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之一。如果說,第一代監管者還有改革開放初期能夠自我約束的道德情懷,其后繼者卻可以通過監管框架所授予的權力把尋租市場開發到極致!
現行監管框架內在的尋租市場存在已久,只是在本次股市劇烈震蕩中暴露得淋漓盡致,并引發了高層決策者的關注。改革如箭在弦上,改革的方向也很明確,其一是市場化,其二是現代化,其目標是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小改是證監會的內部改革,大改則是“一行三會”的框架重構,在我看來,習主席所期望的制度性改革應該是后者而非前者。
國學之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將“誠信”二字定義為立國之本。同理,金融監管機構的“誠信”就是國家的誠信,所以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應跳出自上而下的監管框架,廢除發行部,廢止機構部,在推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同時,推行從業機構備案制。過去三年以來,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已經超越日本,上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根據15年前簽署的WTO協議,今年全面開放市場的承諾,中國的市場也應包含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因此,應在監管框架的改革中體現開放精神,與發達國家的監管框架接軌。
股票發行注冊制,從業機構備案制和證券市場的全面開放是三位一體的制度性變革。這一改革思路看似簡單,卻足以消除現行監管框架中的尋租市場,從而建立金融監管的權威和證券市場的誠信。
(金巖石,學者、原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