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萎縮,銷量都在下滑,經過多年的價格戰,國內廠商更是一直游走在微利的邊緣,高通高額專利費更是如芒在背。
日前,一則有關國產手機企業拖欠高通專利費的業內新聞引發了社會強烈關注。內容是高通總裁德里克·阿伯利(Derek Aberle)近日在公司發布最近季度財報后稱,由于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要么不支付專利費,要么就是虛報(少報)手機出貨數量,使得公司授權收入減少。矛頭直指國產手機廠商。有一些業內人士便驚呼國產手機新一輪的專利戰或將到來。
當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萎縮,銷量都在下滑,經過多年的價格戰,國內廠商更是一直游走在微利的邊緣,高通高額專利費更是如芒在背。然而回過頭說,高通就國產手機廠商拖欠專利費事件也給國內敲響了警鐘,一是提醒了國產手機廠商更加正視專利授權,為今后廠商在該領域的突破創新提供了一個借鑒;二是自主芯片亟需崛起,如此,在當下激烈的價格戰中,國產廠商才更加有底氣。
國產手機拖欠高通專利費?
自今年年初高通同意支付9.75億美元罰款,并降低和更改了之前對于中國手機廠商的專利授權協議而與中國反壟斷部門和解長達一年的反壟斷調查之后,高通的中國之路似乎遇到了一個瓶頸。近日,高通在中國市場遭遇新的麻煩。
高通總裁德里克·阿伯利近日在公司發布最近季度財報之后,面向分析師召開的電話會議上稱,由于部分中國手持設備制造商瞞報銷量,或停止支付無線技術專利授權費,公司授權收入減少,致使最近季度凈利潤減少44%。去年,在高通在同意支付9.75億美元平息中國政府發起的反壟斷調查后,取得了不錯的條件,一方面專利費僅僅打折,收取的基礎依然是整機收取,而沒有變成芯片價格計價。另外一方面,原本不繳納專利費的TD也要繳費。按此預測其在中國的授權收入原本應當增加。而據投資機構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分析師斯塔西-雷斯根(Stacy Rasgon)稱,“高通與政府達成協議后,情況反而變得更加糟糕”。他稱發展“令人震驚”。
國內的手機制造商依賴于高通的技術,高通也借此能夠獲取數值龐大的專利費。高通當前就指望著這部分營收。投資銀行FBR的分析師克里斯·羅蘭(Chris Rolland)預計,如果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使用高通的技術銷售出一部200美元的智能手機,這家公司根據與高通達成的協議,就需要向后者支付至少8美元的專利費。
助力國產商樹立正確觀念
拖欠高通專利費用的消息已經公布,在業內又引起了新一輪的熱議,而在這些熱議中更多的是以國際巨頭對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其他公司的不公平掠奪的憤慨之情貫穿全文。甚至一些媒體報道時也持類似立場,比如此前就有新聞報道某公司從另一家手機廠商收取了上億美元的專利費,而這之中便用“坐著數錢真爽”來描述。這些熱議和報道站在國產手機廠商的角度而言,自然無可非議,但當下國產手機廠商已經登上了全球的舞臺,若再單純的看待“拖欠高通專利費”事件,不免又有些偏頗。事實上,若站在高通的立場上對待這個問題,能夠讓國產手機廠商學得更多。
一方面,樹立起知識產權的觀念。坐著數錢的確輕松,但其背后的研發風險卻是不被大眾所熟知的。事實上,專利技術是各公司投入資金和人力研發的成果,其成本巨大。近幾年來三星、微軟、谷歌的研發投入均以百億美元計算,申請專利保護,正是為了保護專利人的合法權利和促進創新。而國內手機廠商華為2014年研發投入了400億元,申請的專利數量處在行業前列,而這些專利也幫助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劈波斬浪,省去不少麻煩。
另一方面,專利持有公司通過收取專利授權費,授權其他人使用其專利,既有利于收回專利研發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專利的作用。而使用者只需付給對方一筆專利費,就可以將先進的專利技術運用在自家的產品上,既節省了研發資金和寶貴時間,還能夠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從而使自己的產品更具競爭力。
廠商提升核心技術實力是關鍵
此次國產手機作為使用者,支付給高通專利費自然無可厚非。而讓眾多網友憤憤不平的是這個專利費太高了,而這或許便是此次“拖欠門”給國內手機廠商以及芯片廠商最重要的警示——提高芯片的核心技術。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手機生產大國,隨著出貨量的逐漸加大,國產手機品牌的專利使用費也慢慢變得可觀起來,國際專利巨頭重視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手機芯片的核心技術的瓶頸卻一直無法突破,這也是我國產品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經過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國產芯片廠商已積累了較強的研發實力,特別是以華為、聯發科等為代表的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達到世界水平。但是與高通等老牌芯片廠商在核心技術上一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果在國內因為環境特殊而可以心存僥幸的話,那么對于雄心勃勃,欲搶占全球市場的國產芯片巨頭們而言,核心技術缺失將成為它們出海發展征途繞不過的關卡。因此,國產芯片廠商遲早都得應對這一短板,早些在自主核心技術上多做準備,要比之后匆匆忙忙應付好得多。
當下許多國產手機品牌已經成為了國際巨頭,而芯片廠商卻仍需努力,唯有不斷強化研發提高自身科研技術實力,國產芯片廠商在未來才能走的更遠,才有可能也“坐著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