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流量“瘋跑”事件被報道出來,越來越多的責難壓在運營商身上,沒做反而被冤枉,運營商情難以堪。
電信運營商近期一直處在前所未有的輿論風口,事件源于流量費用,事件經過總在不明晰之時將矛頭完全指向運營商,事件結果往往或是烏龍或是另有“真兇”,問題癥結究竟在哪?綜觀發現,從10月初實行流量不清零新政開始,好政策非但沒有給運營商帶來好名聲,反而不斷向相反方向奔跑。有媒體征集1500名網友參與的感知度調查顯示,在新政執行首月,超七成的人手機流量用得更多,超五成的人感覺流量用得更快。聚焦典型,從“我是馬甲老師”的境外流量烏龍事件到佛山龍女士手機中流氓軟件帶來的“3小時耗23G流量”,再到因個人熱點消耗,武漢女子手機一夜瘋跑50G流量……越來越多的流量“瘋跑”事件被報道出來,越來越多的責難壓在運營商身上,沒做反而被冤枉,運營商情難以堪。
事事皆有因,錯卻都不在運營商,電信運營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背鍋俠”。針對此種情況,有業內人士撰文直接指出:“在寬帶與流量時代,運營商被詬病被冤枉,還是因為業務的復雜性造成的。而面對這種復雜性,從行業監管部門到運營商本身,其實并沒有真正準備好。尤其是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能落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問題何解?簡而言之,要靠監管和法律護航,也要靠運營商主動求變、敢于出聲,以透明資費讓用戶放心消費也還自身清白。
運營商與用戶因流量有了“心結”
一段時間以來,運營商“偷流量”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用戶抱怨,有部分媒體群攻,運營商“百口莫辯”成為了弱勢群體。
不等調查結果,運營商已在諸多報道和媒體筆下被歸類為“罪魁禍首”。就在上周末,有部分媒體報道稱,武漢電信用戶陳女士手機流量一夜消耗50GB。隨后,陳女士登錄中國電信網上營業廳查詢她11月份的流量數據,發現其手機的流量從11日23點左右開始瘋狂跳動,每次跳動都是50MB,跳動速度由每隔50秒左右逐漸達到了20多秒一次。賬單顯示,從11月1日至13日陳女士手機總流量是55691.04MB,總費用為15425.51元。新聞透明之下,消息通過網絡傳播全民皆知。而在兩周之前,11月1日,佛山龍女士的手機在短短3小時內跑掉23G流量,手機隨后被停機且按規定須補繳1100多元的上網流量費。該事件同樣被眾多網站轉載并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發酵。一夜瘋跑50G,3小時用了23G,武漢陳女士和佛山龍女士分別成了“受害者”, 運營商則在部分報道和部分用戶的成見中成了“加害者”。
不明真相,運營商在烏龍事件中顯尷尬。上月末,@我是馬甲馬老師發微博質疑中國移動偷跑流量,稱10月9日至20日都不在國內,且取下SIM卡并未使用,仍然用了約1G流量,消息發布后引發軒然大波,諸多網友紛紛表示也曾遭遇被多計流量的情況。即便運營商“流量偷跑門”最后被認定為烏龍事件,仍有用戶心存疑問,不明所以。
傷“顏”又傷財,運營商得不償失。據《重慶晨報》報道,重慶渝北區的馬先生一天內手機流量被消耗了近1G,投訴后獲賠了80元話費;在河北唐山工作的中國移動手機用戶盧青(化名)向中新網IT頻道反映,其質疑流量3天用500M,向中國移動客服投訴后獲得了100兆流量補償;“五一”假期,合肥市民胡女士去塞班島度假產生添加漫游費,運營商最終則答應免除這些費用。但不得不說一句,運營商的妥協表面上暫時解決了問題,卻并沒讓消費者信服,久而久之,公眾與運營商之間因為流量豎起了一座高墻。
運營商成了“背鍋俠”
當新聞事件爆發、所有矛頭都指向運營商時,不論是用戶還是媒體,如果能放下一如既往的成見,多給一些時間,結果可能不一樣,運營商也就不用那么委屈地當起“背鍋俠”。
針對“女子手機一夜瘋跑50G”事件,武漢電信與手機售后技術人員調查發現:用戶手機11月累計使用流量54.4GB,其中通過“個人熱點”消耗的流量達到53.5GB。據了解,陳女士手機號碼在11月11日晚10時26分至次日凌晨6時08分期間產生53.5GB上網流量(每50M出一張賬單,共計賬單1099張,所有賬單無交叉、重復)。根據單月1000元封頂的業務規則,最終用戶套餐外溢出流量費用核定為1000元。
廣東龍女士“23G流量事件”的元兇為一款兒童視聽軟件。經用戶授權,通過用戶上網記錄清單和手機日志的關聯分析,佛山電信技術人員與手機廠商工程師確認:11月1日和8日產生異常流量是由于手機終端應用軟件重復下載大流量文件而造成的;這一結果也最終經龍女士簽字確認。關于此款手機應用軟件產生異常流量的情況,中國電信佛山分公司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政府監管、執法等部門報告。
中國移動的“流量偷跑”則以事件女主角承認烏龍、道歉收尾。該用戶使用的第三方流量統計軟件(360手機衛士),記錄的是在其手機上被消耗的全部流量,包括由國內和國外手機卡所產生的兩部分。360手機安全衛士也通過官方微博進行解釋:“問題的根源在于,由于受蘋果iOS系統限制,只能統計到本機的數據流量,無法精確到具體的SIM卡或手機號,所以這個案例中的數據流量是包括博主馬甲馬老師海外用卡的流量。”
關于“流量偷跑”,三大運營商均表示,不可能去偷流量,也不會加速流量的使用,近期事件的最終結果也都證實了運營商的無辜。實際上,運營商的計費系統通過了各級主管部門和獨立第三方的檢測,不會出現因計費系統原因導致的“手機流量跑得快”問題。流量使用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用戶使用習慣、運營商網速加快、手機應用“偷流量”等。
運營商如何洗刷“偷流量”污名?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量消費為運營商帶來了新增點,卻也讓運營商頻頻躺槍頭疼不已,何解?
一方面,運營商要主動求變,既落實經營又落實服務。轉變流量經營的商業模式,讓計費手段更加多樣化,從根本上緩解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的矛盾。同時開啟異常流量監控機制、啟動異常流量致電提醒等服務,讓用戶真正安心。
另一方面,在碰到輿論事件時,運營商應敢于出聲,扛起維權大旗。有如運營商應向用戶講清計費實施過程、追查流量增加原因,并通過個案追蹤消除疑慮,從而讓消費者放心明白消費。而對于“減免”,電信業資深分析師付亮則認為,“部分用戶流量突然上漲,運營商給予一定的流量減免,這個善意的做法本來應該成為運營商和用戶溝通,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重要手段,但數量應該有限,應經流程審核,否則反倒可能認為運營商理虧。”
總之,流量消費只有明白告知、明白使用,才能雙向互利,還通信市場一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