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店行竊似乎已經成為困擾零售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點系統公司日前發布的全球零售盜竊晴雨表顯示,在調查的24個樣本國家中,有18個國家零售損耗的最大原因是入店行竊。
入店行竊似乎已經成為困擾零售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點系統公司日前發布的全球零售盜竊晴雨表顯示,在調查的24個樣本國家中,有18個國家零售損耗的最大原因是入店行竊。其中在中國,入店行竊占到總損耗的55%排在首位,不誠實員工盜竊所造成的損失為28%,而這些損失最終也將由消費者來買單。
從最易被盜的垂直行業看,亞太地區服裝專賣店成為被盜重災區,占據1.74%;其次為大型綜合超市和量販式超市,占據1.51%,百貨商場為1.4%。此類零售商因受內部和外部零售盜竊的日益盛行,所遭遇到的損耗最大。從被盜品類上,扒手與不誠實員工的主要目標是易于隱藏且在現成專賣市場具有良好轉售價格的物品,如移動設備配件、電池、時尚配飾及嬰幼兒配方奶粉等。
北商研究院認為,雖然零售店內設有各種監控設施,但只要涉及到人員管理依然會出現諸多漏洞,如店員忙于照顧其他顧客無法監控全場;店員工作懈怠、放松警惕等。另外,科技進步讓盜竊手段更加智能化,如信用卡詐騙、盜取消費者銀行卡信息等。
據了解,在中國包括因入店行竊、員工或供應商欺詐以及管理錯誤導致的零售業損耗從2013-2014年的0.87%上升至2014-2015年的1.35%。
但業內人士認為,零售商的商品損失往往通過商品價格進行彌補,商家的損失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調查顯示,中國的購物者每年承擔或被迫接受的來自零售商的損耗,平均為每戶104美元。
對此,零售商方面表示,外界因素使公司采取緊縮措施,從而減少了防損投資;再加上高失業率和有限的監控內部盜竊的工具,以及存貨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零售商的損耗。
入店行竊或將繼續困擾零售業。原因在于零售犯罪多為有組織犯罪,且通過在線網站很容易銷售偷來的商品;同時在防損工具和資源方面的投入減少,以及入店行竊一般都被認為是一種 “低風險、非攻擊性的”犯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