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引發的模式革命襲來,不僅改變了消費習慣,也讓傳統生活性服務業潛伏的問題凸顯。在激烈的競爭下,傳統美業企業出現變化。被視為美發行業標桿的審美暴露出加盟松散的問題,這種松散加盟模式讓審美加盟店各自為戰。
“互聯網+”引發的模式革命襲來,不僅改變了消費習慣,也讓傳統生活性服務業潛伏的問題凸顯。在激烈的競爭下,傳統美業企業出現變化。被視為美發行業標桿的審美暴露出加盟松散的問題,這種松散加盟模式讓審美加盟店各自為戰。國內最大美容美發連鎖、擁有17年歷史且創造了美容美發模式的審美,或許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
脫離品牌
審美成立于1999年,這家集加盟連鎖、時尚發業、連鎖學校等業務為一體的大型專業時尚機構,在17年來也收獲了諸多榮譽。根據審美官網顯示,截至2014年,審美在全國擁有1500多家加盟店。盡管擁有多重光環加身,但在歲月的洗禮下,曾經輝煌的審美也開始走向下坡路,最明顯的體現是加盟店逐漸脫離審美掌控。有消費者提供線索,審美的加盟門店并未采取統一的進貨渠道,而是門店采購。有些門店的產品價格低廉,不如一些老牌單體門店。北京商報記者調查多家審美了解到,加盟店承認產品自行采購。審美總部也同意放權。審美各店預付卡也不能共享。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多數審美加盟店不通過審美總部統一的采購產品,而是通過自有渠道采購給消費者使用和推薦的洗發水來路不清。為此,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家審美造型門店發現,加盟店店長多表示,不會為了短期利潤做出降低門店口碑的事情,但確實是通過自有渠道采購商品。通州一家審美店店長表示,“運營了七八年的加盟店已經進入正軌,和審美基本沒有關系了,店面都是自己經營”。另一位朝陽區店長稱,“店里一直自采產品”。他認為,加盟審美在開店初期會有很好的品牌作用,但是美發店還是要靠長久經營,有經驗的人完全可以自立門戶。
在一位從事近20年美容美發行業的資深人士看來,由于都是回頭客,自己的單體門店都會從威娜等高端品牌進貨,價格高昂,不敢放松產品質量。
加盟店自行采購僅是審美加盟管理的問題之一,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大眾點評網發現,不少消費者投訴審美預付卡不同門店不通用。朝陽區宜家審美直營店工作人員表示,在直營店辦理的儲值卡在其他門店可以用。但上述通州店店長表示,其他門店辦理的會員卡在店內可以享受折扣優惠,但不能直接消費。上述資深人士稱,加盟店和直營店財務獨立,儲值卡無法通用。
管理松散
種種問題背后,是審美對加盟店管理有意無意的“放手”所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審美線上加盟渠道咨詢了解到,審美對加盟店的采購渠道不設限,加盟店可以通過自有渠道采購產品。加盟店自行采購雖然增加了盈利靈活性,但對于審美品牌而言卻存在諸多風險。一旦消費者對加盟店產品的效果存在爭議或不滿,不僅會讓加盟店的顧客流失,同時也會影響審美的品牌口碑。
較低的加盟門檻造成了審美加盟管理松散。審美加盟管理相關負責人表示,加盟需要繳納20萬元的加盟費,此外沒有其他限制。此外,加盟商需要自己進行企業注冊,審美會在事后進行品牌授權。加盟店在選址上需要經過審美的把關,但是在店員招募上需要加盟商自己負責,審美會負責工作人員的集體培訓。
在北商研究院方面看來,沒有統一的人事管理系統是開放加盟的連鎖機構的最大隱患。美發行業中很多品牌要求加盟店投資人獨自注冊企業,儲值卡能否通用關鍵在于這家加盟店是否有獨立的營業執照和企業法人,如果加盟店是一家獨立企業,消費者在辦理儲值卡之后,就算這家店倒閉,其他門店也不會承擔責任。從這方面來看,連鎖品牌的影響力不足以保證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從美容美發行業看,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大量門店轉手導致預付卡失效的情況。
行業變革
就傳統美容美發行業而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依靠加盟費和推銷預付卡。但在多年發展中,不斷有加盟店易手、老板跑路、消費者手中的儲值卡不能用等問題被曝光。在這種情況下,連鎖品牌為了自身的品牌形象,逐漸收緊了加盟入口。此前,木北造型放棄加盟擴張;東方名剪從原有的開放加盟改為合資入股。中國美發美容協會互聯網專業委員會主任幺玉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預付卡吸引消費者,造成了一些美發店惡性營銷。“如果傳統理發店吸引消費者不是以專業的體驗和優質的服務為切入點,而是為了銷售而銷售,所有員工的指標都是業績指標,這會是致命硬傷。”
在人事、采購、定價等方面的統一管理,是加盟連鎖機構務必進行嚴格把關的地方。這不僅局限在美容美發行業,在整個生活服務業以及零售業也是如此。據了解,餐飲行業中,類似武漢絕味鴨脖等連鎖品牌,加盟店選用的食材和銷售的產品需由中央廚房進行集約化采購,便利店7-11在加盟方面更頗為謹慎。根據北京商報此前報道,7-11要求加盟主需全職運營店鋪,并將店鋪作為事業經營,并強調便利店不是一個能獲得高額回報的行業。
風潮襲來
傳統美容美發行業的頑疾已久,在“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風潮襲來之際,“用戶體驗至上”被提升到了空前高度,這勢必會加速傳統領域的變革。
近期,河貍家、美道家、小美到家等一批美業O2O企業陸續出現,盡管模式還不成熟,但已經彰顯出沖擊傳統市場的態勢。公開數據顯示,河貍家今年“雙11”單量超10萬單,平均客單價408元。以一家擁有20名美發師、每名美發師15單/日計算,河貍家“雙11”的單量堪比單體理發店一年的收入。曾體驗過上門美甲的一位消費者表示,與傳統美容店相比,上門美甲的價格更加透明,只要按照平臺公示的價格支付即可,沒有事后加價的貓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美容美發協會人士表示,與傳統美容美發企業相比,美發O2O不需要承擔房租壓力,采購環節中也沒有經銷商加價,技師可以通過廠家拿貨,然后直接服務消費者,而且在價格上也更加透明,這些對傳統行業而言都是巨大的沖擊。
除了市場的力量之外,北京也將今年的工作重點放在了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上。3個月前,北京市政府下發了《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劃》通知,詳細規定了對行業的各項要求。按照這一通知,美容美發作為最為民生的行業,距離品質消費還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