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貪風暴在金融圈持續,證監系統高層官員姚剛剛剛落馬。而新股IPO重啟按部就班地不斷推進,這其中也耐人尋味。在“后發審時代”,監管層也在刮骨去毒,以剜去以往IPO發審領域存在的毒素,剝離尋租機會。
反貪風暴在金融圈持續,證監系統高層官員姚剛剛剛落馬。而新股IPO重啟按部就班地不斷推進,這其中也耐人尋味。在“后發審時代”,監管層也在刮骨去毒,以剜去以往IPO發審領域存在的毒素,剝離尋租機會。
目前,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涉嫌嚴重違紀的具體情節尚待權威披露。但基于他在IPO發審領域的深耕,讓不少人總能想起IPO發審制度的種種積弊。證券發行部門一直以來被視作“高危部門”:去年底,原創業板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量就因IPO尋租而落馬;今年8月25日,證監會發行部三處處長劉書帆被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
而證監會高層震蕩,沒有影響新股改革進程。筆者認為,在進入后發審時代,監管層也在刮骨去毒,以剜去以往IPO發審領域存在的毒素,剝離尋租機會。在本次新股改革中,證監會再度提出注冊制是未來新股改革的明確目標。
目前股票發行依然是核準制,證券主管機構仍扮演“凈化器”的角色,在批準發行時對于股票質量加以分析和審查。在核準之下,通過發審會的審核是企業完成IPO、實現上市的關鍵環節。核準制下對審核者的要求較高,一方面是專業理論的要求,能夠鑒別公司好壞、股票質量的高低;另一方面是審核者自身素質要求,因為審核者掌握了公司上市的大權,容易產生尋租行為和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但一直以來,發行審核過程秘而不宣,“設租”、“尋租”行為長期滋生。對廣大投資者而言,發行審核也一直是一個神秘“暗箱”。
目前《證券法》修法尚未完成,但新一輪IPO修改規則后重啟,監管層儼然開啟注冊制“預演”模式。這也意味著,以往因發審權力過大帶來的尋租機會將被大幅剝離。
筆者看到,證監會在今年年初已經開始按部就班地布局打開IPO“暗箱”,主動公開發行審核過程。此次IPO重啟,證監會再度強調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隨著股票發行體制改革逐漸向注冊制過渡,“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也必須從理念落到制度層面。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強調事中事后監管注冊制是當今國際上最流行的股票發行制度。
目前國內雖然已經建立起信息披露制度,但還非常不完善。上市公司總是傾向于最小限度披露信息,能不披露就不披露,能少披露就少披露,該披露的不披露,典型案例如阿里巴巴在美遭遇集體訴訟案,根源就在于阿里巴巴信息披露不完整,造成“隱匿某些重大事實之陳述”,致使“在當時實際情形下產生引人誤導之效果”。
監管層也在完善該制度,近期監管將合并和修訂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內容和格式標準,突出決策有用性。一方面確立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另一方面構建分層次統一的信息披露框架,并兼顧公司信息披露成本和商業秘密的現實因素。
筆者認為,注冊制能為投資者提供一個信息暢通的投資環境,并為籌資者提供平等的競爭場所。不過,我國真正能落實注冊制依然需要長時間積累。因為該制度的順利實施,必須依賴于相應的市場條件:股票市場接近于強有效市場,信息能夠被市場迅速了解,具有較好的分辨上市公司質量的能力;投資者素質較高,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和知識,能夠根據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法律等配套措施完善,造假者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最后,整個制度變化之下,對于投資者的要求也在提升。核準制下,質量優良的股票能夠占到優勢,有利于提高發行股票的質量,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對市場和投資者的要求也沒有那么高。在英美等實施了注冊制的國家,股市上的股票質量良莠不齊,在市場缺乏鑒別力的情況下,將增加股市的風險和投機性。未來也許會出現連想都沒想過的公司上市,最近洗浴中心都準備上市新三板了,所以投資者也要做好知識和技能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