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滬港通曬出一周年成績單:兩地投資余額都用去了不足四成,成交不算火爆,AH股之間價差拉大。
2015年11月17日,滬港通曬出一周年成績單:兩地投資余額都用去了不足四成,成交不算火爆,AH股之間價差拉大。
“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周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相反,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網志上強調,滬港通成交量并非關注重點,尤其是在開通初期,運營的平穩和安全才是更為讓人關注的指標。
滬股通使用額40%
數據顯示,滬股通在過去一年的230個交易日里,共使用約1210億元人民幣額度,使用量占3000億元總額度的40%,共為A股市場貢獻了1.538萬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平均每日成交約67億元人民幣,其中最高單日成交發生在今年7月6日,達234億元。
港股通則在225個交易日里,共使用約924億元人民幣額度,使用量占2500億元總額度的37%,成交總金額約為7420億港元,平均每日成交約33億港元,最高單日成交額發生在今年4月9日,達261億港元。
從單日額度使用來看,北上滬股通額度僅在2014年11月7日開通首日,出現130億元提前用盡。港股通則在2015年4月8日,出現105億元額度首次耗盡。當日,香港證券市場亦刷新多項紀錄:成交金額創出2524億港元的歷史新高;香港市場股票總市值亦創歷史新高,升至28.6萬億港元。
股災時外資高拋低吸。
滬港通作為外資進入A股的渠道,其資金動向成為市場風向標之一。
可見的是,在230個交易日中,滬股通出現凈流出的有84個交易日,凈流入的為146個交易日。
總計328.64億元的凈流出中,近八成集中出現在7月6日、7日、8日三個交易日中,當時,A股告急。
一年來,仍有2731.33億元資金馳援A股,同樣是股災期間,8月24日、25日、26日、27日分別凈流入82.62億元、80.71億元、75億元和48.99億元。287億元蟄伏A股,為抄底而來。
從6-8月股災期間,滬股通資金的流向來看,外資在A股的操盤手法是高拋低吸,并非長期價值投資者。
A股溢價率高企
滬港通開通后,外資最愛的非白馬股莫屬。貴州茅臺、中國平安、大秦鐵路、伊利股份、民生銀行是滬股通資金凈流入最多的五只股票。
過去一年,569只滬股通標的股中,逾九成上漲。股價漲幅過100%的有85只。中科曙光以659.76%漲幅領跑,永藝股份、洛陽玻璃緊隨其后。
價值發現,曾是A股一個重要的投資邏輯,而現下,A股估值已遠遠甩開H股。
89只AH股中,A股溢價率過百的已有43只,洛陽玻璃A股溢價率高達727.52%。目前僅中國平安、海螺水泥、萬科A三只AH股在折價交易。
“各路通”可期
可見的是,滬港通的模式為內地市場與其他市場的互聯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深港通基礎設施測試已在進行,高盛預計深港通明年4月啟動。
滬倫通也正開展可行性研究。
各界已經預期,下一步滬紐(紐約)通和滬新(新加坡)通等均有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