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雙11”都會上演網購“海嘯”,這背后是中國巨大的消費潛能:今年“雙11”,天貓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蘇寧易購訂單量增長358%,京東商城訂單量同比增長2.1倍。巨大網購成交背后是全球化、移動端、鄉村風、高品質的巨大消費潛能,透視出中國經濟強勁動力,如何能抓住、分享這一機會,是中國制造面臨的新課題。
每年的“雙11”都會上演網購“海嘯”,這背后是中國巨大的消費潛能:今年“雙11”,天貓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蘇寧易購訂單量增長358%,京東商城訂單量同比增長2.1倍。巨大網購成交背后是全球化、移動端、鄉村風、高品質的巨大消費潛能,透視出中國經濟強勁動力,如何能抓住、分享這一機會,是中國制造面臨的新課題。
——巨量網購成交背后的中國消費新勢力
“雙11”雖然已經落幕,但由其引發的經濟議題仍在持續。從幾大電商平臺公布的戰績看,相比于以往,“雙11”更加顯示出電商正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重要角色,也成為連接全球供給端的一個紐帶。
記者注意到,每年大幅增加的“雙11”成交量已經讓人們習以為常,然而今年天貓“雙11”零點購物節開場后的交易表現,更直觀地顯現出內需的巨大潛能:7時45分,交易額突破417億元,超過2014年美國感恩節購物季線上交易總額;17時28分,交易額突破719億元,超過了去年中國平均單日零售額。
有觀察人士指出,“雙11”是激發內需的最好路徑,顯示了中國的強大內需,也預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和主動力。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雙11”成交爆發,中國網購的消費能力以技術創新、保障等供給端水平快速提升。以支付系統為例,今年“雙11”當天,阿里巴巴平臺在零點搶購開始前已經涌入了數千萬網購用戶,最高峰每秒創建14萬筆交易、8.59萬筆支付。
國家郵政局12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雙11”當天,中國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4.6億件,同比增長65%。
中國高速增長的互聯網新經濟,讓世界經濟看到了機會,也成為引領全球消費的新熱點。面對巨大的商機,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家已經行動起來。為了趕上中國“雙11”的消費熱潮,電商巨頭亞馬遜將美國一貫的折扣促銷“黑色星期五”提前開啟,在亞馬遜中國網站,今年的“黑五”促銷將覆蓋整個11月,供應美、英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萬種商品,ebay也積極加入到“雙11”的促銷之中。
——網購大數據透露居民消費新熱點
巨量的網購成交背后,是“數據留痕”所形成的消費大數據,它能透視消費的熱點以及需求的轉變與升級。全球化、鄉村風、高品質、買服務……當下網購大數據透視出中國居民的新熱點,而這也成為中國制造需要著力去抓住、分享的機會。
網購“全球化”啟幕。天貓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雙11”這天,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到購物狂歡之中,5000多個海外知名品牌參與,3000萬中國消費者購買了進口商品,天貓國際進口成交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紐交所總裁托馬斯·法利來到北京為“雙11”敲鐘,顯示中國網購與世界經濟的深度勾連,他表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這個“節日”之中。
“村會玩”后的電商藍海。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各大電商爭相布局的藍海。今年“雙11”,全國8000多個村點的農民首次通過農村淘寶服務站的平臺參加天貓全球購物狂歡節。“雙11”開始后僅8分鐘,村淘銷售額便超過千萬元,單筆最大交易是浙江溫州平陽縣一個村民購買一輛價值50萬元的保時捷,村淘第一單在重慶只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完成下單到送達全過程。村淘第一次參加‘雙11’就顯出強大的潛力,再次說明農村電商是電商發展的下一個‘藍海’。阿里巴巴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說。
來自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僅是在淘寶、天貓平臺注冊的農村網店就已超過160萬個,去年全國農村電商銷售額超過1400億元。重慶市社科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許玉明說,盡管已初具規模,但相對于我國電子商務14萬億元的年銷售額,農村電商仍是一片尚待開發的藍海,未來必將趕超城市電商,成為另一個萬億級市場。
“高品質”需求崛起。阿里統計數據顯示,小米、華為、蘇寧易購、優衣庫、魅族官方旗艦店是銷售額最高的商家。進口母嬰、進口牛奶、進口美妝整體創下成交新紀錄,最熱門成交品類是母嬰、美妝、醫藥保健、食品、個護、服飾和數碼家電,其中母嬰成交占比近30%、美妝成交占比22%,“中國媽媽”成為進口消費主力。
從買商品到買服務轉變是網購透視出的消費需求升級的一個例證。在天貓,5000份寶馬4S保養套餐不到2分鐘被搶購一空;在蘇寧,理財產品15分鐘銷售破億元,蘇寧影視眾籌籌集資金6835萬元。
——消費需求升級考驗“中國制造”
火爆的網購成交背后是巨量的消費潛能,如何能抓住、分享這一商業機會,是每個企業特別是中國制造企業需要深思的問題。讓消費者把自己口袋里的錢掏出來、創造消費,是企業、市場的功能。
身處“雙11”現場,很難不將網購的火爆與當下實體企業遇困做一番對比:互聯網以便捷的方式滿足中國升級了的巨量消費需求,而大多數實體企業還在原有的產能、模式里打轉,升級的消費需求呼喚“新實體經濟”。
不管從擴大進口,還是農村電商來看,現在都剛剛開了頭,巨大的潛力仍待挖掘。業內專家認為,如果能進一步激發企業家、激發全社會活力,找到合適方式,內需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實體企業已經開始謀變、搶抓機遇。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看來,新常態下企業要把過去擴張性的高速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了,簡單說就是告別了短缺,進入以質量、品質為核心的需求時代。”宗慶后說。
“過去是需求性經濟,只要擴大產能就能滿足市場。而如今,不斷提高產能就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也認為,現在許多中國人出國掃貨,是因為我們的產能不能滿足提升了的消費需求。
宗慶后認為,互聯網本質上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是一種技術載體,核心還是要進行精致制造,補齊與德國、日本等先進制造的差距,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中國制造自然能抓住機會、分享消費升級的成果。
“過去人們說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今天中國有將近一半的人在互聯網上,中國是‘互聯網上的國家’。這一輪信息和技術革命,過去20年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未來30年互聯網和傳統經濟結合,共同打造適應未來的新實體經濟,這是巨大機會。”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