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購的種種“成長的煩惱”,亟需監管部門與時俱進強化協作、配合,采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武器”,從源頭清障祛痼促進電商健康發展。
蓬勃發展的網購已經成為中國消費的重要新勢力,今年“雙11”網購狂歡節的“買買買”再次見證了“網購消費”的威力。然而記者調查發現,與網購如影隨行的假貨品、假促銷、假折扣、假信用、假銷量、假維權……種種“假象”頻出,令消費者防不勝防。針對網購的種種“成長的煩惱”,亟需監管部門與時俱進強化協作、配合,采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武器”,從源頭清障祛痼促進電商健康發展。
——“假象”頻現,電商遭遇發展之厄
網購也已經是許多人須臾不離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每年大幅增長的網購成交量、成交額背后,卻隱藏著不少“假象”,這不但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且成為電商發展的阻礙。
假貨多。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一直是消費者抱怨網購的最大“槽點”,“雙11”更是這一問題的集中爆發時點。去年“雙11”期間,國家工商總局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天貓、京東商城、1號店、亞馬遜、蘇寧易購等B2C類電商平臺促銷商品進行了抽檢。抽檢結果表明,在207批次的樣品中發現了6個電商平臺的15個批次的樣品屬于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7個批次的樣品質量不合格或標簽不符合法律規定。
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去年“雙11”前針對網絡銷售的兒童玩具、服裝、鞋類、背提包和小家電5大類14種電子商務產品開展了產品質量專項抽查,經檢驗,268家企業生產的371批次產品合格,抽查合格率為73.9%,問題產品占到26.1%。
網購時,不少消費者都會發現有商家“先虛抬專柜價后降價”“折扣備貨很少”“優惠注水”等價格方面的問題。天貓方面表示,今年“雙11”前,累計發現2萬多個商品因為價格問題被刪除、取消參加活動的資格。
根據信用等級、銷量排名下單是不少“網購族”規避上當受騙的常用辦法,但是現在各大電商平臺,虛假交易刷單刷好評、惡意炒信等行為便大行其道,原本客觀的信用評價大量“注水”,反而成為吸引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陷阱。
不少消費者反映,網購中的假承諾、難維權現象十分突出。電商產品維權本來就比較難,特別是為了誘惑消費者,一些電商平臺、網店便大肆給出“包退包換”等虛假承諾和維權信息,等到真正遇到問題,承諾、維權卻都成為“泡影”。
——電商“打假” 非常手段能否成為長效機制?
面對層出不窮的消費者投訴、抱怨,各大電商平臺在互相“白熱化”競爭的同時,紛紛推出了正品保險、便利退貨等多種措施,以強化消費保障來引導消費者“買買買”。
如天貓攜手螞蟻金服,與中國人保、平安產險等知名保險公司相繼推出“天貓正品保證險”“天貓品質保證險”等一系列普惠保險項目,如果消費者在天貓平臺購買到假冒商品,將無條件獲得退貨退款支持,并可以獲得4倍賠償。由天貓開頭的“購物送險”,在其他電商平臺也快速推廣,京東、蘇寧等也都有類似保障措施,“購物送險”正逐漸成為電商最新標配服務。
為了讓消費者沒有后顧之憂地“買買買”,政府監管部門也推出一系列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措施,核心是提醒或幫助消費者避開層出不窮的網購“假象”。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日前就規范網絡零售價格行為,向網絡零售經營企業發出提醒書。提醒書說,在網絡上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同實體店一樣,自覺依法明碼標價。標價內容要真實明確、清晰醒目,價格變動要及時調整。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禁止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進行交易。
今年“雙11”前夕,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到阿里巴巴集體調研時指出,電商平臺要依法開展經營、規范商戶的經營行為,把好主體準入關,審查平臺內經營者資質,使惡意商鋪、失信者和侵權者得到應有懲戒。
記者調查發現,與飛速發展的電商、層出不窮的電商售假以及眾多消費者的投訴、維權相比,當前的線上打假顯得非常薄弱。線上打假遭遇多種困境,既無法滿足消費者維權要求,也不利于電子商務長遠發展。
一是電商平臺漸成“諸侯”,其掌握有關賣家、售假、投訴等大數據,執法部門線上打擊面臨“技術壁壘”。二是與線下產品監督抽查相比,電商產品監督存在抽樣和追溯“兩頭難”,加之賣家多、變動快,調查取證異常困難。三是電商打假涉及質檢、工商、公安、通信等多個部門以及電商平臺,當前部門協同、電商平臺與執法機構協作的打假機制仍待建立,導致線上打假主體多、力量散、效果微問題突出。
——網購時代監管需創新手段與時俱進
不管是電商平臺還是普通消費者,都認為網購血拼中的假貨、價格等種種問題一直存在,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有關業內專家建議,消費者個人要“擦亮眼”,電商平臺要“把好關”,政府監管要“給上力”。
網購血拼正在成為大多數人購物、消費的主渠道,強化購物時的“貨比三家”、信息查閱、主動詢問以及選擇知名品牌、銷量領先產品,都是避免跌入陷阱的有效方式。與此同時,提升“買買買”背后的維權意識,是每個消費者的“必修課”。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認為,針對網購中出現的問題,消費者積極舉報是維權意識覺醒的第一步,很多監管、維權職能需要消費者去激活、倒逼。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電商平臺“把好關”是激發更大網購潛能的重要一環。“電商行業應該有自律平臺,由電商企業、電商平臺和行業協會聯合構建行業自律網,對賣家售假、投訴情況進行公開,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約束機制,讓賣家不想、不敢售假。”邱寶昌說。
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是下一步電商打假的關鍵。杭州市質監局局長邵新華建議,盡快推動建立電商平臺和執法部門協作打假機制,和主要電商平臺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在通報有關案件的同時,實現電子商務投訴舉報、違法案件相關數據的互通,形成由質檢部門主導、其他部門參與、電商平臺配合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執法協作網。
最好的消費維權是從源頭上打擊制假售價,風起云涌的大數據以及日漸成熟的政企聯動讓源頭打假正成為現實。工商、質監、商務等相關監管部門表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需要“互聯網+”,要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提高執法水平,確保“陽光執法”,避免“任性檢查”。
“電商平臺掌握著大量的數據,類似假貨地圖的打假指南,一旦監管部門與他們實現信息共享,對打擊網絡售假以及源頭查處有質的提升。”杭州市質監局副局長羅林峰說,經過這樣的源頭打假,將真正解決消費者“買買買”的后顧之憂,迎來中國消費的“網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