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五大定心丸】當前,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的信心有來源于何處:習近平說,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而如果深入觀察中國經濟,也可以從官方一系列的政策部署中找到和中國經濟相關的多顆定心丸。
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G20峰會上,習大大又向小伙伴喊話了,“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在“地球村”時代,中國的“財富策略”不僅關系到我們“買買買”是不是必須“吃土”、“剁手”,也影響著“鄰居們”的“荷包”。
當前,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的信心有來源于何處:
習近平說,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而如果深入觀察中國經濟,也可以從官方一系列的政策部署中找到和中國經濟相關的多顆定心丸。
為消費清障,讓“買!買!買!”動力十足
13億人的大市場是天然的內生動力源,有“買買買”就能刺激更高質量和水平的“賣賣賣”,帶動全產業鏈的增長和就業。近些年,高層已多次強調,中國需要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小編回頭看了一眼“剁手節”后桌邊堆起的快遞箱,便默默地想這招一定湊效。
中國小伙伴爆發出的購買力是驚人的。不僅出國“席卷”電飯鍋、馬桶蓋,今年“雙11”僅12分鐘28秒,“天貓”平臺上“雙11”交易額即突破100億元;全天“天貓”交易額高達912.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60%。
為了讓“買買買”更加順暢,中南海也是殫精竭慮。就在“雙11”當天,李克強為消費再添三把“火”,加大支持消費金融、加快部署快遞業發展,并打出“組合拳”破除制約消費擴大的體制機制障礙。業內人士表示,這三把“火”的效果將不僅限于單一的“消費時點”,而將長期利好中國消費的擴張和升級。
為“雙創”搭臺,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說是李克強“最關心的事兒”。國務院常務會議已不下20次對促進創業創新作出部署。李克強多次指出,“雙創”是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基本依托,要靠“雙創”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創新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的新動能。用事實說話,2014年中國新注冊企業新增1200多萬戶,其中首次參與投資創業的自然人多達291萬人。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1萬戶,經濟結構也發生著向好的變化,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超過60%,服務業比重接近50%,高技術產業增速超過10%。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高輝清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大轉型,原有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已不適合推動中等收入階層進一步高速發展。“要完成‘驚險的一跳’,就必須以‘雙創’為跳板,引導新興經濟模式和產業。”
補公共需求“短板” 穩固投資壓艙石
今年初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就提到用“雙引擎”助力GDP增速和水平的“雙中高”。除了“雙創”的新引擎,另一個就是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在這樣的思路下,投資這駕“馬車”肩負起新的激勵任務。近年來,中國政府繼續加大對中西部鐵路和公路、水利、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投資,增加了對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投資。
當然,“國之重器”——工業制造的升級至關重要。目前,中國正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重大裝備研制和標準制定、“互聯網+制造”等戰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根本的變化在于以數量趕超型,轉向提高生產要素配置型,而時下大熱的“互聯網+”的重要任務就是利用加工業的智能制造或者用互聯網電子信息產業,改造中國制造業。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看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老、娛樂、教育等服務的日趨重視,中國服務業發展也有很大的空間。
推動結構性改革打造自由“賽場”
經濟體制改革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事實上,“簡政放權”已取得重要進展,減少行政審批1/3的目標提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特別是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使新增市場主體呈井噴式增長。
經濟學家李稻葵對中國經濟“闖關”成功抱有信心,“中國在解決經濟問題方面有辦法、有武器,有彈藥。雖然近兩年碰到一些艱巨的調整任務,但前景仍然看好”,他并預計 “如果相關辦法能夠出臺、政策能夠到位,三年內,中國經濟應該能夠走出一個比較好的大底部U型,呈現向上趨勢。”
加快開放水平拓展“新空間”
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也從全球增長中汲取養料。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全球增長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和快速工業化,中國已經積累了充裕的產能、較強的裝備制造能力和比較豐富的發展經驗。走出國門,分享經驗,不僅可以加速國內產業的“騰籠換鳥”,也可以將我們的優勢產業與世界需求對接,帶來新的動力。
目前,中國正在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打造覆蓋全球的高水平自貿區網絡,以服務業為重點放寬外資準入領域,這些都將為中國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作者董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