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當創業熱潮遇到資本“寒冬”】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在以美國惠普、蘋果等知名公司誕生地——車庫命名的咖啡館里,即使陰雨天也座無虛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創業者在這里尋求團隊和資金。這里不僅有90后大學生,更有70多歲的老人。很多互聯網創業者聚集在這里,熱鬧的人氣成為當下創新創業熱潮的一個縮影。
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在以美國惠普、蘋果等知名公司誕生地——車庫命名的咖啡館里,即使陰雨天也座無虛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創業者在這里尋求團隊和資金。這里不僅有90后大學生,更有70多歲的老人。很多互聯網創業者聚集在這里,熱鬧的人氣成為當下創新創業熱潮的一個縮影。
但大量初創項目涌出的同時,打車、團購、旅游等常見O2O(線上線下融合)領域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實現飽和。一批創業項目倒下,留下的幾家巨頭也正在以各種方式尋求合并以及“抱團取暖”。
“餐飲一站式服務平臺從去年三四月份開始出現,光是在北京,到下半年時就已經有20多家,現在稍具規模的還有4家。”為餐館與供貨商搭建網絡交易平臺的天平派創始人朱保舉說,“目前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大多數沒什么高科技技術壁壘,同質化嚴重,勝敗與否幾乎取決于推廣速度,而推廣速度直接取決于融資速度。”
“此前投資人對項目投錢基本是比快比多,甚至有團隊3個月拿了3輪融資。”石墨文檔聯合創始人吳潔說,“9月份開始,很多投資機構開始控制風險,我見過很多項目原本已經達成了投資協議,卻遭遇了違約、撤資。”
國內著名互聯網創業服務平臺——36氪創始人劉成城認為,“寒冬”來臨的原因之一是我國資本市場層次相對單一。“因為眾多投資機構的錢來源于股市等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波動就直接影響到給創業項目的投資,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的影響非常直接。”
“市場好的時候,投資人預期公司在未來幾個月會有新一輪可投資的金額進賬,而市場不好的時候,預期就會下降,導致投資收緊。”復星昆仲資本投資副總監王凱南說,“但投資機構的資金供給依然存在,其走向卻在聚集,如果以前某個細分領域內前10名能融到資,那么現在只有前3名能融到。”
資本在向頂端集聚的同時,也在尋求轉向。
“兩三年前,正是服務消費者的項目風起云涌之時,99%的投資人都不去看服務企業用戶的項目,從今年開始,投資人普遍認為中國會出現可與微軟、甲骨文相較的企業,而他們都希望能夠從這些企業的成長中分一杯羹。”“千人計劃”創業人才、云適配創始人CEO陳本峰告訴記者。
在位于西雅圖的微軟總部工作5年之后,陳本峰帶著他研究生期間取得的技術專利回到中關村,創建起服務企業用戶的“云適配”。用一行代碼就可將企業原本的電腦端網頁適配到各種不同大小的屏幕上,實現“移動信息化”。
陳本峰認為,資本向服務企業用戶項目轉向,是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的結果。“現在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催生出企業對辦公類軟件的需求,從而擠壓人力成本,所以投資人都很看好這類項目。”
在中關村,對融資渠道的新探索也在生根發芽。
36氪6月中旬開通了私募股權融資平臺,只需要動一動手指,平臺上注冊的千余家投資機構和2萬余名經審核認證的個人投資者就可以用手機客戶端查看創業企業情況,機構投資人可以直接約談企業,個人投資者則可以直接用支付寶對其進行股權投資。上線后4個月,這一平臺融資額已經超過了1億元。
“頂級的投資者是不懼‘寒冬’的,反而會增加投資,關注最好的那些項目。股市等資本市場波動后,還有不少投資者轉移投資方向到我們平臺,我們的市場份額反而實現了增長。”劉成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