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中國基金業協會已通知相關銀行,將商業銀行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備案主體由原總行一級部門調整為法人銀行。
記者獲悉,中國基金業協會已經通知相關銀行,將商業銀行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備案主體由原總行一級部門調整為法人銀行。
接近中國基金業協會的人士表示,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必須使用法人主體,相關監管辦法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定義就是法人主體。
一家正在申請登記的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申請的銀行需要以法人銀行為備案主體。
對于原因,“估計可能是因為協會擔心銀行多個部門重復申請”。另一位負責登記的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
此前消息顯示,除徽商銀行、浙商銀行外,其余8家銀行都是以投資銀行部或資產管理部等總行一級部門為獲批主體,為“非法人資格”。
上述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申請私募管理人資質,一是考慮到銀行作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直接發起設立基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是為銀行提前布局參與前沿的一級市場做好鋪墊,短期內對銀行投資不會有很大改變,但長遠來看意義重大。
從6月光大銀行開始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以來,目前銀行尚沒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多家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可以開展哪種業務等具體細則并不明朗,需要按照監管的要求來做。
業內認為,該調整對銀行開展相關業務并無影響。不過,目前相關業務如何開展,監管等仍不明朗。“目前此類銀行尚無產品發行,因為監管路徑中涉及部門較多,匯報路線尚不清晰。”中信建投銀行業分析師楊榮表示,私募管理人牌照從基金業協會獲得,而上市銀行歸口銀監會管理。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具體如何監管還要跟銀監會溝通,相互配合,后續還有一些方案推出”。
目前來看,10家銀行申請的私募基金類型不同。其中,光大、浙商、廣西北部灣、包商、民生、江蘇等6家銀行申請證券投資基金類別,寧波銀行申請股權投資基金類別,平安、南昌、徽商等3家銀行申請其他投資基金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