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財機構非法營銷之手已然伸向財險領域。國內多家財險公司先后在排查中發現,有不法第三方理財機構和個人采取多種方式,冒用財險公司總公司名義進行非法營銷活動。
第三方理財機構非法營銷之手已然伸向財險領域。國內多家財險公司先后在排查中發現,有不法第三方理財機構和個人采取多種方式,冒用財險公司總公司名義進行非法營銷活動。
P2P非法營銷之手伸向財險公司
隨著保監部門近一年來的摸底調查和風險提示,第三方理財機構招募原壽險公司營銷員套取保單資金的違規現象被曝光示眾,并逐步被業內人士及保險消費者所警惕。
盡管各方均不遺余力,但P2P火苗依舊屢禁不止。記者在最近調查中了解到,國內多家財險公司先后在排查中發現,有不法第三方理財機構和個人采取多種方式,冒用財險公司總公司名義進行非法營銷活動。
隨著調查的進一步深入,記者發現,上述假借財險公司非法營銷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兩類。一類是,有自稱是資產管理公司的平臺,以“與財險公司聯合主辦”的名義,對外售賣一年期的“返還本金加利息加意外保險理財壹號”。這個產品冒用了這家財險公司的團體意外保險條款 ,并在團體意外保險條款的基礎上虛構了滿期生存金等收益。但事實上,這家財險公司與該資產管理公司未有實質性合作。
偽造保險公司公章,騙取投資者信任
另一類是,某財富公司在與投資人簽署理財協議的過程中,稱其子公司某金融信息服務公司與某財險總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出資客戶提供信用履約保證保險服務,可以保障客戶資金安全等。該協議蓋有這家財險總公司公章。在該財富公司網站上,也將該財險公司列為合作機構。
但經這家財險公司核查,發現《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上加蓋的其總公司公章系偽造,這家財險總公司未與該財富公司或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建立過戰略合作關系。
從上述違規手段來看,這些第三方理財機構對于保險業的動態相當熟稔。借著眼下“P2P+信用履約保證保險”合作模式的火熱,便上演了一出“以假亂真”的戲碼,以騙取投資者的信任。
業內人士指出,與第三方理財機構招募原壽險公司營銷員、采用非法手段套取處于正常期的保單資金有一點不同,財險公司目前尚未出現營銷人員和客戶大規模流失的現象。但影響程度一樣不容忽視,除了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誤會引發糾紛后患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險公司以及整個保險行業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