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17億元,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再創交易額新高。某房企也借著“雙11”,旗下樓盤的社區商鋪全面降價,鋪面價格甚至比住宅還要便宜。社區商鋪,這個過去商鋪投資中的“小盤活躍股”,如今的情況不太景氣。
912.17億元,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再創交易額新高。某房企也借著“雙11”,旗下樓盤的社區商鋪全面降價,鋪面價格甚至比住宅還要便宜。社區商鋪,這個過去商鋪投資中的“小盤活躍股”,如今的情況不太景氣。
社區商鋪大清盤
價格甚至低過住宅
10月濱江核心地塊出讓的兩塊地,樓面地價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2.1萬元/平方米。
這樣一個板塊,如果傳出商鋪漲價的消息似乎并不奇怪,但近日某知名房企開發的樓盤,其商鋪卻傳來降價大促銷的消息。這些商鋪比鄰該企業開發的一個商業綜合體,商鋪清盤價僅僅2萬元/平方米起,其中一套商鋪現價265萬元,相比原先的價格降幅超過30%。“這也是我們配合雙11的一次大促銷。”該樓盤銷售人員如是說。
這個價格有多便宜?該商鋪所在的樓盤,其今年成交的住宅房源均價基本在25000元/m2左右,商鋪卻降至20000元/m2的起價,低過了住宅。
在這一區域,60m2的社區商鋪租金可以達到6~8萬元/年,這意味著若能成功租出去,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還是較穩定的,可以達到5%左右。
受電商、綜合體沖擊
社區商鋪不好賣
雖然有一種說法,該房企商鋪降價是為了回籠資金,為拿地做準備,但隨著房地產投資客減少,電商行業發展迅猛,以及商業綜合體的大量出現,社區商鋪難賣已經成了房產圈的共識。
某丁橋樓盤的置業顧問介紹,一個月最多就一兩組客戶來詢問商鋪,能夠依靠降價把商鋪銷售出去就很不錯了,他告訴記者:“區域內有些商鋪價格一直在降,但無人問津。”
“商鋪和住宅不一樣,住宅是自住為主,商鋪都是投資型需求,降價也不一定有效果。”某房企營銷總表示,手里的住宅基本已經清盤,但商鋪卻一直沒有好的去化途徑。他告訴記者,樓市的黃金十年同樣炒高了商鋪的價格,如今多的是虧在業主手里的二手商鋪,一手的社區底商就更難賣了。
記者了解到,一些二手商鋪售價相比購買時跌了20~30%。以位于中山北路百井坊附近的某套商鋪為例,總面積300m2左右,房東2010年買入價格是1850萬元,現在掛牌出售的價格是1350萬元,足足虧了500萬元,跌了27%。
社區商業規劃過量
不符合實際需求
過去社區商鋪之所以比較好賣,一是因為房地產黃金十年,投資需求大,且“一鋪養三代”的傳統理念被廣泛認可;二是電商沖擊還沒那么大,社區商鋪的經營能夠盈利。
但社區商鋪的好日子已經過去。記者從萬科了解到,過去,萬科在住宅項目中會拿8%來做社區商鋪,如今這么大體量卻很難賣。“現在我們已經減少商鋪比例,如果這個樓盤的商業是內生型,以服務小區業主為主的,就只配2%商業,如果能輻射到周邊小區的,則設置4%左右。”
記者了解到,目前社區商鋪的業態主要為兩類,一是便利店這樣的零售型業態,另一類是餐飲、健身等服務型業態。而對于一個小區自身的需求來說,萬科表示“五菜一湯”就夠了,包括:綠色、時尚的社區菜市場(湯),健康、便民的社區食堂,豐富、齊全的品牌超市,以及服務快捷的洗衣店、藥店和銀行(五菜)。頂多再加點水果店,寵物服務類的業態,所需要的面積并不是太大。
但這幾年新推的樓盤動輒就有五六千平方米的社區商業規劃,很容易陷入銷售困境。贏商機構總經理方芳表示,很多開發商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認為商鋪可以賺錢,在規劃時忽略了實際需求,社區商鋪本身規劃嚴重過量,造成了如今有價無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