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外媒稱,近幾年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金融中心都在爭取設置人民幣境外交易樞紐。為此,簽署了不計其數的備忘錄與合作書,安排了許多正式、國事訪問。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外媒稱,近幾年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金融中心都在爭取設置人民幣境外交易樞紐。為此,簽署了不計其數的備忘錄與合作書,安排了許多正式、國事訪問。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18日報道,盡管如此,在利用中國的經濟力量以及可能隨之涌入的數萬億美元方面卻鮮有進展。
報道稱,德國證券交易所對此無所畏懼。今天,這家德國交易所啟用了首個專門用于人民幣計價資產交易的離岸交易所。這個平臺將讓海外投資者得以投資包括債券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在內的約200種證券產品。
資本市場研究咨詢公司塔布集團的合伙人安迪·尼博說:“中國以前有、將來也永遠具有這種夢寐以求的機遇。”
雖然倫敦證券交易所等市場先前刺激在它們那里掛牌交易的少數人民幣證券產品的努力全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德國證券交易所揚言該交易所擁有一項關鍵優勢,必能幫助它取得成功。與其競爭對手不同,這家德國企業由兩大中國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共同持有,這使該企業可以擁有爭取投資者所需要的信譽。
報道稱,不管最終表現如何,成立這樣一家交易所蘊含著很大的利害關系。高盛集團說,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即將授予中國儲備貨幣地位,在全球市場上異軍突起的人民幣未來數年可以吸引1萬億美元的境外資金進入中國債券。批準授予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很可能也會讓更多國家坦然地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并對中國開放經濟的努力起到助推作用。
至關重要的一步
報道稱,即便需要花上好幾年時間,但只要能夠插上一腳,對于加強實際壟斷與德國國債以及歐洲一些最受歡迎的股指掛鉤的期貨產品的德國證券交易所衍生品業務都是有所助益的。
就中國而言,讓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產品得到廣泛交易對該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由于實行資本管控,海外投資者無法直接投資或使用人民幣,因許多理財經理無法持有中國的證券產品。直到2004年中國才允許人民幣流出國門,不過現在中國恐怕是力求到2020年完全廢除約束。
德國證券交易所的這家合資企業名叫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持有40%的股份。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持有20%的股份。除了債券和ETF,期貨和其它衍生品何時推出目前尚沒有時間表。
選擇寥寥無幾
報道稱,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開門營業前,海外投資者可以選擇的人民幣計價產品品種寥寥無幾。倫敦證券交易所和泛歐證券交易所各有一支跟蹤短期債券的ETF。倫敦證券交易所在前,3月份發行,位于巴黎的泛歐證券交易所在后,于6月底發行。兩家公司都計劃在2016年推出更多的人民幣證券產品。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股市部門負責人尼基爾·拉西說:“可以想象今后會有大量產品發行。我想明年會有非常多的新情況。”
兩家交易所還為銀行和大公司列出了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倫敦證券交易所有38支這類債券,市價約為240億元(約合38億美元),其中一半是今年才上市的。泛歐證券交易所有13支這類債券,總價135億元。
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固然讓海外人民幣產品以及德國證券交易所的潛在優勢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是人們是否會交易這些產品卻遠不清楚。
流動性問題
“德國商業銀行-建銀國際RQFII貨幣市場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ETF”——倫敦證券交易所唯一的人民幣產品——在截至11月13日的一周內僅有4000英鎊(約合6088美元)的交易額。遠遠低于安碩核心富時指數100交易型基金同期2.26億英鎊的交易額。
報道稱,泛歐證券交易所市場與全球銷售業務的負責人李·霍奇金森說:“因為人民幣國際化,出于招攬生意的考慮而提供產品和服務是一件長期性工作,需要時間才能累積起流動性。”
他還說,恐怕需要兩三年時間交易量才能抬升。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非常清楚涉及到中國的事情推動起來,即便是在早期就參與,也是非常緩慢的。早在1985年,這家位于芝加哥的衍生品交易所就歡迎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到訪,由于數千名交易員們歡呼雀躍,將交易卡拋向空中,交易大廳的交易竟然慢慢停頓下來。
從那以后,該交易所一直致力于將自己與中國市場捆綁起來,但是進展大多數時間仍然僅限于商定“探索機遇”。
報道稱,曾經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長期擔任領導人、現在是榮譽退休主席的萊奧·梅拉米德說:“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我們西方的人都有些不耐煩。”可是最終“還是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