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曾經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對我國外貿作出過積極貢獻,但其發展過程中的弊端也體現出轉變的迫切性。您如何看待加工貿易由“大”至“優”的轉變對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意義?
國際商報:加工貿易曾經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對我國外貿作出過積極貢獻,但其發展過程中的弊端也體現出轉變的迫切性。您如何看待加工貿易由“大”至“優”的轉變對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意義?
崔凡:“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特征,是在我國當時勞動力非常充足,但是資金、原料、技術、市場全部都很短缺的情況下開展起來的。隨著形勢的發展,加工貿易發展模式中一些問題逐漸出現。例如,“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消耗型)產業的比重偏高、對國內經濟拉動作用偏低、國內增值比例不高、利用加工貿易體制的管理漏洞進行走私和虛假貿易套利的情況屢禁不止等。在這種情況下,2005年前后,國家開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到今天,對傳統加工貿易模式進一步改革的要求日益迫切。
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深改小組出臺這一指導性文件非常及時。加工貿易體制是一種保稅優惠體制,不是針對所有進口產品的。早期的做法是只要能夠吸收剩余勞動力的產業,就可以給予加工貿易優惠。但目前勞動力剩余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沿海地區甚至出現了局部的勞動力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要求,將加工貿易的保稅優惠體制主要給予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行業,能夠使得加工貿易體制在新的形勢下發揮新的作用。合理的加工貿易體制是推動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向上攀升的有力武器。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了增值幅度高且前后連鎖效應明顯的關鍵環節,我國才可能真正從貿易大國演進為貿易強國。
王迎新:加工貿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在吸納就業、促進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密切內地與臺港澳經貿關系以及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為我國對外貿易作出過積極貢獻。但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例如,由于處在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我國加工貿易基本上是貼牌生產,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增長數量與增長質量不平衡;由于交通成本等原因,加工貿易企業在區域發展上還不平衡;由于粗放型生產,一些加工貿易產品生產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平衡等。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已出現增長緩慢的趨勢。這次中央深改小組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說明中央非常重視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和發展,由“大進大出”轉變為“優進優出”,體現了我國“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優進優出”是今后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方向,對我國外貿發展的方向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