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首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在東莞開幕,緊接著的下周一,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舉行。外媒還報道,萬達集團本月底還將引進機器人當掃地工及保安。“機器換人”越來越成了熱門話題。
11月18日,首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在東莞開幕,緊接著的下周一,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舉行。外媒還報道,萬達集團本月底還將引進機器人當掃地工及保安。“機器換人”越來越成了熱門話題。
“機器人”熱的時代背景是隨著生育率持續低迷,勞動人口出現下降,這也是不久前全面二孩政策放開的原因之一。全面二孩政策放開順應了民意,但網上一些激進的人口學者并不滿足于此,甚至呼吁要徹底推翻計劃生育政策,以為非此國將不國了,又似乎有些過頭。
人口數量確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更為重要的應當是人口的素質。我們拿歷史說點事,中國直至宋朝時的人口總量并不大,農民的平均耕地始終保持在人均十畝的水平以上,但卻在科技文化發展上始終生機蓬勃,創新發展不斷,經濟發展水平昂然領先世界一大截。但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人口膨脹人均耕地不足三畝時,耕種水平卻反倒退步到人拉牛犁的原始水平,因為簡單低水平的密集型生產足可應付人均耕地不足三畝,激發不了科技的發展。雖然那時GDP還是穩居世界第一,但都由什么構成?無非是茶葉絲綢瓷器!在船堅炮利的外來侵略者面前,幾十代人積累的財富被劫掠一空。所以評價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要看看GDP的數量,更要看看GDP的成分,是否有鋼的含量、科技的含量,一百年前如此,今天更是如此。
坊間有種議論,以為機器換人會造成就業崗位減少,與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增加勞動人口精神有所背離。我以為,全面二孩政策出發點,不僅僅是出于經濟的考慮,更是出于人性、家庭、養老等社會因素的綜合考量,同時對新增勞動人口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機器人”熱正是符合了這一要求,因為所謂的機器換人并不是必然造成工作崗位減少。歷史上有很多次工業革命(特別是19世紀、20世紀剛開始機械化的時候),每一次都帶來人們的擔心,以為會造成勞動力的失業,但是實際上都沒有。因為機器人的使用,的確減掉了大量低水平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同時也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轉移,騰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開辟了第三產業就業機會,所以機器人使用帶來的并非只是簡單的減法。
最重要的是,“機器人”熱會帶來科技上的促進,它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有大幅度的提高,并會以此倒逼中國制造業,不能再簡單停留在以往靠粗加工的獲利上,而是轉向依靠勞動者專業技能和使用效率上的更高層次的人口紅利即“頭腦紅利”。
中國既然已經融入了全球合作分工體系,必然會逐漸進化到這個生態鏈中更高級的位置。依托于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形態,必然會逐漸退出中國。只有走創新發展之路,我們才能走出困擾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便勞動力有些不夠,也可以用“腦”動力來補,因為只有“頭腦紅利”,才能讓中國由世界代工廠變成中國智造工廠,成為真正的智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