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實際繳費率很低。但事實上,大多數繳費者的收入水平都在平均線以下,“平均收入”增長而提高的繳費率,對他們本來就是一種負擔,還說以平均工資計算造成繳費率低,這樣的觀點如何得出?
財政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基本養老金收支相抵為負的319億元。中國社科院財政審計室主任汪德華認為,繳費收入跟不上支出速度,這是不可扭轉的趨勢。在支出端,養老金支出水平不斷上升,而在收入端,雖然征繳擴面工作一直在推進,但繳費基數上不去,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實際繳費率很低。
關于養老金賬戶方面的信息有點亂,一邊是養老金收支不相抵。另一邊,根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我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是東亞鄰國的4.6倍,而養老金替代率則越來越低,已跌破國際警戒線。社保繳費率已是全球第一,還說繳費基數上不去;養老金替代率連降多年,跌破國際警戒線,還說支出水平不斷上升,到底是誰產生了“錯覺”?
所謂“支出上升”,是指養老金十一連漲,但不爭的事實是,連續上漲的不過是數字,而“數字”含金量其實是縮水的。十一連漲之后,人社部的數據為,全國退休職工養老金收入人均達到2000元;而這2000元人民幣,相當于十一年前的多少錢,在今天又只能維持怎樣的生活水平,相信國人都能算出個“大概”。
養老金賬戶虧空的原因比較復雜,一大原因是歷史欠賬即“老人中人吃新人”造成累積近3萬億元的空賬。回避這個問題,而說繳費低、支出高造成欠賬并越發不能為繼、缺口提前到來云云,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所謂“政府補貼壓力連年加大”之說,也不能服人。養老是基本公共福利,而政府補貼則是世界通行原則。一些中等收入國家,財政補貼也在20%左右,而我國的財政補貼只占12%。這方面我們并非沒有潛力,近年來輿論不斷呼吁國企紅利充實社保賬戶,還可劃撥國企資產。目前國企上繳利潤最高只有15%。但不管如何支配,國企收益惠澤民生、兜底公共福利,既是合理的義務,也有能力為之,并且也是共享改革成果的應有之義。動輒就打老百姓的算盤,讓老百姓從口袋里掏錢“為國分憂”的公共政策意見,既不智慧,也不負責任。
專家說,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實際繳費率很低。但事實上,大多數繳費者的收入水平都在平均線以下,“平均收入”增長而提高的繳費率,對他們本來就是一種負擔,還說以平均工資計算造成繳費率低,這樣的觀點如何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