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 江河日下儼然已成為當下房地產行業的真實寫照,在這輪優勝劣汰的競逐中,不少中小房企正黯然退場。被海航正式“收編”后,已更名為海航投資的曾以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億城股份正一步步褪下開發商的印記。
11月18日,海航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為加快資產周轉速度及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其于當天和海航資管集團簽訂轉讓協議。根據協議,海航投資將向海航資管集團轉讓全資子公司北京億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江蘇億城地產有限公司、北京陽光四季花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100%股權。
與此同時,海航投資還將其對唐山億城擁有的4.68億元債券及對北京億城持有的2.38億元債務轉手予海航資管集團。
在完成上述股權轉讓后,海航投資將不再持有北京億城、江蘇億城及北京陽光四季股權,而上述幾家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及相關在售、在建項目也一并隨之轉讓。
海航投資半年報顯示,其截至6月底的主要子公司及參股公司僅有北京億城、天津億城山水房產、唐山億城及蘇州億城山水房產4家,而這四家公司均位于此次資產轉讓的行列。
這也意味著在向金融投資平臺轉型的路上,海航投資已基本完成了對億城股份原有地產業務的剝離,曾在房地產高端市場獨樹一幟的“億城時代”也將就此畫下休止符。
最后的地產剝離
海航投資的前身為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億城股份,2013年8月6日,億城股份第一大股東乾通實業將所持的約2.87億股股份以16.1億元的代價轉讓予海航資本。
是次轉讓完成后,海航資本持有億城股份19.98%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億城股份的實際控制人也由乾通實業變更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
次年4月,億城股份更名為億城投資,為了順應轉型及經營發展需要,億城投資在今年1月再次更名海航投資。
海航系入主后,億城股份已式微的地產業務并未迎來柳暗花明,同時,早期外界猜測的海航系地產注入也未如期發生。
相反,原有的地產業務逐漸成為這一上市平臺的“包袱”。因為在海航自身的規劃中,億城股份的轉型方向是金融投資平臺,地產已不再是其主營業務。
“轉型是幾條腿走路,一個是在金融投資方面,這就涉及定向增發及入股一些凈投資類的機構;另外,我們可能還會成立房地產基金,如果外面有好的項目,可以通過手段來為上市公司增加利潤手段,另外碰到好的項目,我們也可以自己開發。”時為億城股份副總裁的楊維堯向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
確立轉型金融投資平臺目標后,億城股份原有的地產業務漸漸走上了被剝離的道路,甚至在某種程度而言,海航的剝離顯得有些迫不及待。在其入主的第二個月,億城股份便宣布要出售位于北京豐臺區的燕西華府項目,但因股東認為資產價值被低估,該出售事項并未在第一時間獲得股東會通過。
但對于一心想要打造投資平臺的海航來說,地產業務顯然已成為上市平臺的鉗制。因此,2014年4月,億城股份再度將燕西華府項目送上產權交易所,與之一并被售的還有蘇州萬成置地的100%股權,這也實質性地邁出了億城平臺地產業務剝離的步伐。
時至今年6月,已完成更名的海航投資再度將北京億城物業100%股權轉讓予關聯方海航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加之此次的資產轉讓,海航投資基本完成對原億城股份地產業務的清理。
據了解,上述資產的剝離讓此前業績萎縮的海航投資入賬近30億元。其中,這次資產轉讓獲益13億元,北京億城、江蘇億城、北京陽光四季的代價分別為4億元、8.5億元和5000萬元。
現在,伴隨著地產業務的剝離,海航投資的金融成色越描越深。在這兩年期間,海航投資不僅取得了渤海信托32.43%股權、華安保險19.64%股權,同時在公私募基金方面也有所涉獵。
億城的歲月回聲
此消彼長間,億城股份曾有的地產印記已幻化成光陰歲月中的一段回憶。雖然地產的“外衣”已伴隨金融投資上位而漸漸褪去,但在略顯綿長的記憶里,億城這家曾以高端為名的開發商依然留下了不少為人唏噓的話題。
2000年通過資產重組,億城股份正式步入房地產行業,由于其后幾年恰逢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期,因而在2003年億城股份完成產業結構調整,轉為房地產上市企業,主營業務也順勢變更為房地產。
雖然稱不上房地產市場的“排頭兵”,但隨后億城開始在北京市場以黑馬姿態嶄露頭角。2012年,其首個房地產項目碧水云天·頤園一期開工。及至該年底,億城股份在北京共進行了碧水云天一、二期、陽光四季花園、萬柳億城中心、萬城置地四個項目的投資,并進入北京的大房地產商行列。
而隨著上述項目相繼進入結轉,億城股份已在北京房地產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可以佐證的是,碧水云天·頤園項目在北京房地局“2013年度單個項目銷售排行榜”中位列第七。
不過,讓億城股份聲名鵲起的要算北京萬城華府,該項目甚至確立了當時其在高端房地產市場中的地位。
作為當時萬柳地區最后一個項目,萬城華府定位為“城市別墅”,主要產品都是三層Townhouse大地別墅和5-9層官邸。其時,在北京三四環內,該類產品及定位都是絕無僅有。
如此高的格局自然意味著不菲的價格,據了解,在2004年,該項目二期均價24000元/平方米,最高價50000元/平方米,套均價達800萬元/套,單套最高價2500萬元,在當時的北京房地產已經格外矚目。
當時有說法稱,按照三期總共698套房產計算,該項目給億城股份合計帶來超過50億元的銷售收入,而當時房企的毛利率普遍在40%以上,這也意味著萬城華府給億城貢獻的利潤超過20億元。
截至2006年,億城股份總開發規模與在建及儲備項目已雙雙突破百萬平方米,躋身北京區域最有影響力房地產企業行列。萬城華府的成功也讓億城開始在北京著手復制這一高端系列,其后的西山華府同樣成就了億城的一段佳話。
2009年,西山華府為億城實現了37.44億元的合約銷售額,占億城地產當年度45.34億總體銷售額的82.58%。
然而,隨即而來的宏觀調控也讓房地產市場寒風凜冽,以大戶型主導的億城開始陷入去化難題,至此億城走上一段下坡路,直至被海航投資招致麾下,而億城的地產故事也成為一段歲月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