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宣布,和中信銀行合資20億,籌建百信銀行,走直銷銀行的路。算上騰訊的微眾銀行,阿里(螞蟻)的網商銀行,BAT再次在同一個領域聚齊?;ヂ摼W銀行是互聯網金融中的一種頂級存在,受到各方矚目。
一
百度宣布,和中信銀行合資20億,籌建百信銀行,走直銷銀行的路。
算上騰訊的微眾銀行,阿里(螞蟻)的網商銀行,BAT再次在同一個領域聚齊。當然,百度這次算參股吧。
互聯網銀行是互聯網金融中的一種頂級存在,受到各方矚目。
但其實,在這條路上,要做的事還極多。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大概螞蟻金服走得算是最遠。
關鍵原因是:零售(C端),或者說,貿易(B端),才是普惠金融最根本的原動力。
二
互聯網金融都鼓吹大數據。
但大數據是有前提的:有足夠的數據,而且,是有足夠的經過清洗的數據。
百度有搜索,搜索當然產生數據。但搜索的數據,和金融的關系雖然有,但需要很復雜也很繁重的清洗。
騰訊有社交,同理,社交所能產生的數據,與金融的相關性,依然要做大量的清洗。
阿里有零售,零售的數據,就和金融非常近了。
無論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孕育了現代銀行,還是中國古代山西作為邊境產生大量的邊境貿易從而發端中國金融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金融和貿易的密切相關性。
于是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正向循環:貿易呼喚金融,金融推動貿易。
所以我一直認為,阿里做金融,是有它的原生動力的。騰訊和百度,一個靠游戲,一個賣廣告,其實在金融上,并不饑渴。
三
銀行的最根本著力點是:賬戶。
基于賬戶,展開銀行的三大主要業務:存、貸、匯。
央行一直對第三方支付帳號與銀行帳號之間的差異很敏感。前陣子還出臺有關政策,禁止第三方支付帳號下的余額每天超過5000元的消費。
不劃下這條紅線,第三方支付帳號真的快和銀行賬戶差不多了。
但螞蟻很精明。
它用余額寶這個東西,躲開了央行的緊箍咒:余額寶不是余額。
用支付寶收款,可以設置為“自動轉入余額寶”,順帶手有點小利息,這是存。前陣子有評論說余額寶年化利率下降,代表著這個產品快完蛋了,其實沒意識到,這是一個準銀行戶頭啊,你拿活期利息還想高到哪里去?
余額寶搞T+0,可以直接從里面提錢買東西,或者轉賬給別人,這是匯。
至于貸款,這事和信用有關系。有關部門發了好幾張征信牌照。不過實際發展情況是,但凡還算知道征信這個概念的,都知道“芝麻信用”(有些人還曬出來和朋友比拼).
螞蟻小貸也做了有年頭了,憑借電商的交易流水,做到了壞賬率極低的無抵押貸款。還是支付寶:商家如果到時不還錢,直接從你支付寶里劃走啊。
螞蟻更精明的地方是,它拿了銀行牌照,就是不急著正式推出網商銀行。舉著理財的旗幟,做銀行的事。算是一種悶聲發財的套路。
四
看看騰訊持股30%且為第一大股東的微眾銀行。
騰訊這一次做事,和以前風格不太一樣。騰訊以前喜歡后發制人。
但搞互聯網銀行,沖鋒在前頭。
能后發制人的,都是手里有牌的。讓別人探探路,我不著急。騰訊的后發制人,是因為它手里有社交鏈這張牌,搞個什么東西,靠社交鏈導流,輕輕松松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裝機量。先發者那點先行優勢在巨大的資源前,不值一提。
但互聯網金融就不是了。騰訊手上牌真心不多。
騰訊最大的牌是社交場景,在這個場景中,人們之間的人情往來可以用紅包形式。紅包是非常棒的產品,它小額、高頻,能夠有效地培養起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習慣。
然而,也就到此為止了。
紅包本身不是商業模式,它只是培養某種習慣。
微眾銀行搞了一個微粒貸,但還是在小規模試水:采用白名單用戶邀請機制,一般用戶日息在萬分之三個點左右,比信用卡低。微粒貸屬于消費信貸產品,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貸來的錢,要能夠很方便地消費掉。
騰訊將自己的電商業務交給了京東,換得了京東的部分股權。一直有一種說法是:騰訊讓京東去和阿里對抗。但同時必須看到的是,京東并不見得甘心只當騰訊的馬前卒,它也在發展自己的京東金融。坦白講,任何一個做零售平臺的,大概都會有一個金融的夢吧!
缺少了零售場景的支持,使用微粒貸,是沒有使用螞蟻旗下的花唄方便的,而且花唄是在產品送達或服務完成后的一個月之后才開始計息的(這在購買旅游產品時有蠻大便宜可占,因為旅游產品很多都是提前預訂).
最近江湖上開始了一個傳聞:騰訊要投資唯品會。我個人覺得,騰訊有這個動機。它太需要交易場景了。我甚至推斷,騰訊投資唯品會的一個要求可能是:唯品會不能發展自己的金融業務或者必須接入微信支付且排他或者必須接入微眾銀行那張虛擬卡。
微眾銀行沉寂了一陣子,也有些高管離職。最新的一個傳聞是,微眾銀行正在做一輪新的融資,老虎基金、華興資本都已經介入到調研階段。
五
百度一直在很賣力地推它的百度錢包。
它甚至還在那里大搞補貼:你花100塊,我就貼你1塊。號稱準備了200個億來返現。
實際情況是:波瀾不驚。
與騰訊一樣,百度缺少金融業需要的場景。而且,它甚至不如騰訊好歹手上還有一張特別強悍的社交牌。
百度全力突擊O2O,希望建立起線下的消費場景,從而帶動金融業務。
但線下消費場景比線上難做的多。在線下,互聯網公司那種無視地域性的導流特長,并不見得百戰百勝無往不利。更何況,無論是美團點評,還是騰訊阿里,都沒閑著,誰都想染指O2O這塊號稱萬億級的蛋糕。
在O2O領域中,想要占據半壁江山,所花的時間,可能比淘寶天貓要花的時間長得多。
這次的百信銀行,其實主體是中信銀行,新聞稿用的是“絕對控股”的字樣。中信銀行稱可以利用百度的數據優勢和流量優勢,但坦白講,真的有點遠。
百度的帳號體系,都不是強帳號體系。太多的APP會考慮使用微信登錄,微博登錄,但我很少見到用百度帳號登錄的——百度自己的產品除外。
缺少帳號,缺少場景,O2O耗資巨大且路漫漫,百度這盤互聯網金融的大棋,還要下多久才算初見陣型呢?